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语文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中学生心理现状、障碍成因及解决的方法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2-28 03:01:01   

对策三——指导学生积极应对压力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所谓“人生不满意十之八九”,面对种种不如意,人们常常会焦虑不安,内心体验到巨大的压力。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度的压力总是与紧张、焦虑、挫折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造成情绪困扰,损害身心健康,造成心理障碍。临床心理学家发现,溃疡病主要起因就是心理压力,癌症和心脏病的发作也与心理压力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指导学生怎样应对压力显得极为重要。影响压力的因素归结为个人经验、准备状态、认知水平、性格、环境等。了解了这些知识对我们应对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教给学生下列做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积极改变不合理的观念,通过有意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例如:对考试压力的认知调整
易产生压力的认知调整后的认知
1.考试成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1.考试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2.考试失败说明自己无能2.失败是成功之母
3.考不好丢面子3.不及格并不是绝路
4.觉得对不起父母的期望4.读书是自己的事,只要尽力就可以
5.别人成绩好,我受不了5.同学成绩比我好,我为他高兴
对策四——指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挫折也像压力一样,关键要看人们是否承受得住。导致挫折的因素很多,一般概括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如何应对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可以有以下建议 :
(1)正确认识挫折。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处理的好的话,它可以成为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也是一种机会。
(2)改变不合理观念。挫折发生后不要总是后悔,认为“此事不该发生”;不要“以偏概全”一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不要无限夸大后果。
(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应该主动、自觉的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炼,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培养“慎独”精神,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经常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促进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4)优化自身的人格品质。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有关,性情急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意志薄弱的人、自我偏颇的人常常容易引起挫折感,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每个人都应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重点应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等品质
对策五——指导学生积极应对焦虑
焦虑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生活事件有理由让我们相信,自己正处在危险之中,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让我们的身体有所防备,提醒我们小心保护自己,但不切实际获不正确的评估让我们过度焦虑,就会给情绪造成困扰,严重时则导致焦虑障碍。焦虑障碍会给我们的身体、思维、心理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得我们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郁闷、食欲差、恶心、失眠、尿频流汗等,焦虑使我们的记忆力减退、易分心、思维难以集中、反复想同一件事情等,焦虑使我们易怒、不耐烦、紧张、害怕、坐立不安、恐惧、沮丧等。
克服焦虑的原则①不回避。②正面迎战。想一想我们第一次登台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不就是要紧牙关、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上吗?然后,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难。正面迎战可以让我们习惯于使我们生活不好过的人、事、物,正面迎战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当看到自己主动迎战而不是一味回避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克服焦虑的方法①要学会放松自己,如果能够放松自己就会比较容易接受焦虑的存在。日常的有效的方法有深呼吸,或者在引起焦虑的情况发生前做好准备。②运用想象减轻焦虑。想象可能出现的焦虑情景,放任自己体验焦虑,同时随时提醒自己,焦虑虽让人不舒服,却不会致命,慢慢地就可以与焦虑共存了。③进行理性思考。看看自己面对焦虑情景有没有使用错误的思维模式,比如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夸大事态、不知变通、不合理预期等。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对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提高他们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使青少年学生达到个体化与社会化平衡协调发展,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扫走其心灵阴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留下一片晴空。
备注:
【1】新华社:《大中学生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载《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第2版。
 【2】骆伯巍、陈家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载《教育研究》(北京),1985年第6期;杜玉
庆等:《中学生心理适应情况的调查报告》,载《社会心理研究》(北京),1992年第2期。
【3】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心理学》2002年2月第一版
【4】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心理学》2002年2月第一版
附表1  1233名中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区间分布
  得分  100~200 201~250 251~300 301~350 351~400 401~500
健康状况 极差      较差     中下     中上      良好    极好
  人数    0        103      298      679       149      4
 百分比   0        8.35     24.17    55.07    12.08    0.3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