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运用,而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获得则主要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回归课本、提升课本知识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历史复习中对教材的运用要做到“读懂、读精、读深”。 一、读懂 “读懂”历史教材,即要求我们对于历史课本,从标题、引言、正文、图表到注释中某些明确的结论等必须烂熟于心,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了如指掌。这里特别强调三点: 1.阅读课文,熟记每一个知识点 高三总复习,首先应该要对照《考试大纲》,认真阅读课文,熟记每一个知识点,对照教材与《考试大纲》,对每一个知识点要历历在目。我们仔细研究近年的试题,尤其是2003年、2004年文综历史部分的选择题,会很明显地意识到其中不少题目的答案都可在教材中找到原话。如果连书本知识都没有记住,又怎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在这些题上总是丢分。 2.琢磨词句,体会教材的逻辑性 教材的科学性体现在它严密的逻辑性上,其文字表达中的遣词造句是精雕细刻之作。读懂教材,就应虚心地、细心地去琢磨它的字、词、句及教材的行文逻辑,从而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达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例1 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是因为 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 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 C.违反《和平建国纲领》 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 此题虽迷惑性很大,但《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中有过这样的表述:“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其意是蒋介石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但大会是非法召开的,故在宪法前加了一个“伪”字,说它是伪宪法。明白了这点,就会毫不犹豫地选B而不至于错选其他。 由此可见,教材的字里行间有着广阔的天地,令我们的思维纵横驰骋,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教材中重要的历史概念、关键字词、教材逻辑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而乱猜一气。 3.利用地图,强化历史空间 历史事件有它特定的时间、空间,历史发展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教材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地图。“综合能力测试”正是要求我们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关于地图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以及世界各国位置、首都等,头脑中应储有活地图,至少,教材中出现的带“*”号的地图考生务必牢固掌握。因此,在高三复习中一定要细看地图,落实地图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利用地图,拓展历史思维,或自制地图强化新的地理概念。 二、读精 高三历史复习中要“读精”教材,就是要善于从教材中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线索,通过分析史料得出某些宏观的历史结论,善于将教材化厚为薄。历史知识浩瀚庞杂,如何根据指定的要求将其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仔细比较、研究教材的话,这也是不难实现的。 1.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 教材的目录标明了章节,充分展现了教材严密的编排思路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握好了目录,也就获得了宏观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认清每一节下有几个子目,每一个子目下又分为几个问题来论述,像剥竹笋一样层层分剥开,把教材化厚为薄,变薄为厚,从而做到游刃有余,既宏观驾驭了教材,又微观把握了历史知识。 2.学习引言,总体认识教材 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一章节前都有一段楷体字的引言。引言具有广阔的视野、高度的概括和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国史的引言主要是分析这段历史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将中国历史的发展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察;世界史的引言主要是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为完整地把握历史知识提供思维引导。因此我们在复习章节内容时,首先就要认真学习引言。 例2 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 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不少同学一看便选B,殊不知④也是国共合作的条件。请看《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这一章的引言就给我们概括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这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毋庸置疑,正确答案便是D。 3.注意小字,进一步理解教材 教材的小字,是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因此在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小字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特别是关于结论型小字部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