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设计者:郑小兰一、教材分析(一)从内容来看,本文有如下特点:1.展现人生困境中的父子深情。文章以朴实而细腻的笔触回忆父亲艰难的背影,呈现出一位旧时代父亲挣扎的人生困境,父子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人生困境中的悲凉色彩与父爱交织,感人至深。“那年冬天”,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变卖典质,一片狼藉。而这一切伤痛的根源似乎都直指父亲,人到中年的父亲必须要承受家庭变故,必须要承担起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必须要到外地重新谋求工作。面对这样的困境,面对儿子的伤心与抱怨,父亲却抛开自己的苦痛,强撑着努力安慰孩子“天无绝人之路”。浦口送别,他“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和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给儿子做紫毛大衣,嘱咐儿子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为儿子送行而忙前顾后,左叮咛右嘱咐,千万个不放心,其实,那时儿子已经二十岁,北京也来往过好几次。或许,不停地做事,能减轻父亲心中对家道衰落的伤痛与愧疚,舐犊情深!只是儿子心中的抱怨似乎并不能化解。而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过铁道艰难的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老态龙钟,背负着无限沧桑,那是中年男子命运不济、一败涂地的集中写照。那个艰难攀爬的背影,正是父亲在人生困境中艰难挣扎的缩影。儿子读懂了,所有不屑与看不起都化成男儿的眼泪。2.展现父子隔阂中的理解与交融朱自清先生说:“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封信是1925年,父亲写给他的,这封信也是写作《背影》的直接原因。在文章中,作者回忆当年的生活,回忆家庭的惨淡光景,诸如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交卸、祸不单行、一日不如一日等;回忆送别时自己的叛逆心理,如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父亲有点迂、对茶房的简单信任;回忆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老境却如此颓唐;“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将这三个方面的回忆结合起来看,我们看到父子之间存在冲突与紧张。八年后,作者却在文中直接表达对父亲的愧疚,“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一声喟叹里,写出了内心对父亲的理解。这种歉疚还穿插在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穿插在自己当年浦口车站的流泪里,在读信时的泪光中。(二)从写法看文本特点《背影》作为教材中经久不衰的作品,是叙事类作品的典范:1.选材典型:文章撇开几十年父子关系的繁琐介绍,只截取车站送别这一个核心场面展开描写,以简胜繁地展现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这对父子从徐州相会,到老家奔丧,再到南京送别,他们之间的交流对话应该不计其数,可是文章只选择了五句话,都与父亲形象有关。2.围绕主题描写细腻:文章抓住一个背影详细描写,从侧面反映人物的行为,用一系列动词着力表现其艰难,使父亲的背影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上。3.时空交错的结构:文章以现在的时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回忆起笔,用“那年冬天”引出对过去时空生活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现实的空间——“近几年来”“我北来后”。这样时空交错的结构简洁明了,又富于变化。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