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2017秋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一第2课《平房和楼房》ppt课件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2.开平碉楼 3.王家大院 4.乔家大院 5.皇城相府 6.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7.宏村 8.西递村 9.姜氏庄园 10.康百万庄园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围绕(ráo rào) 庭院(tín tíng) 广阔(kó kuò) 长廊(láng lán) 宽度(kuān kān) 帘子(lán lián) 习题源于《点拨》“课后练习单”的“基础知识练” . . . . . . √ √ √ √ √ √ 二、读拼音,写字词。 yè qián tīng chuāngtái 深 夜 前 厅 窗 台 三、在下面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动词。 穿 晒 绕 映 住 开 ( )太阳 ( )月光 ( )白墙 ( )楼房 ( )汽车 ( )衣服 晒 映 绕 住 开 穿 四、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前——( ) 真——( ) 下——( ) 香——( ) 睡——( ) 白——( ) 后 假 上 臭 醒 黑 五、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夜宿山寺 危楼高_________,_________摘星辰。 不敢_________语,恐惊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 3.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百尺 手可 高声 天上人 李白 * * * * * 这是两首儿童诗,分别写出了平房的美丽和楼房的特点。自读课文时,注意放慢语速,读出诗歌的节奏,以及语气的升降等。在表演朗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字的音不要咬的太重。 平房和楼房 1.认识“绕、庭”等6个生字,会写“前、夜”等4个生字。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重点) 3.初步学习有规律的识字,感知6个常用部首的大概意思。(难点)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读一读 绕 庭 阔 廊 rào kuò láng 宽敞 窗帘 kuān lián tíng 我会认 绕 庭 阔 宽 帘 rào kuò láng kuān lián tíng 廊 前 我会写 上边不是“艹”,下边的“月”字撇变为竖。 qián 厅 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竖撇,稍长。 tīng 夜 要写紧凑,右下边上撇要短,“夜”第七笔是点。 yè 窗 上宽下稍窄,“囱”字上边有一短撇。 chuāng 庭(tínɡ tín)院 窗(chuānɡ cuānɡ)帘 正音字 √ √ 前(前后) 钱(价钱) 厅(客厅) 听(听见) 同音字 夜(夜晚) 叶(树叶) 和 hé (和睦) hè(和诗) huó(和面) 多音字 庭院: 客厅: 宽敞: 安睡: 解词语 正房前的院子,泛指院子。 造句:爷爷在庭院里种了菜。 接待客人用的房间。 造句:妈妈在客厅里招待客人。 知道进退,不惹人讨厌。 安静地睡觉;安歇。 造句:弟弟在摇篮里安睡。 指名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通顺。 (1)我家住平房, 绿树绕白墙。 门前庭院阔, 廊下菊花香。 【对偶】 节解:绿树白墙的色彩互相映衬,“门前庭院阔”与“廊下菊花香”是对偶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舒适而惬意。 ①这句话说明平房的墙壁是白色的,周围的环境很美,绿树成荫,环绕在房子周围。 ②这句话说明平房的院子很大,走廊下还种着香味儿扑鼻的菊花。 (2)我家住楼房, 客厅真宽敞。 入夜人安睡, 窗帘映月光。 节解:月儿高高地挂在天上,可爱的孩子在家里香甜地进入梦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美满。 ④“安睡”的意思是安静地睡觉,“映”的意思是照射。这句话说的是当夜里窗帘上照射着银白色的月光时,人们已经安静地入睡了。 ③这句话说的是楼房的客厅很大、很敞亮。 这首歌谣是为了配合部首识字而编写的。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选取了最常见的住房形式,描绘了居住房屋的特点,表现了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好和生活的惬意。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 读一读,背一背。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注释:①宿:住,过夜。②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③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④星辰:天上星星的统称。⑤语:说话。⑥恐:唯恐,害怕。⑦惊:惊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蝶恋花》欧阳修) 国学诵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