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第七章 节肢动物门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7:54:26   

  

板书提纲  第一课时

第七章    节肢动物门

一、蝗虫
一、外部形态
1、外骨骼——防水分蒸发,保护、支持
2、身体分部

课题 蝗虫 动物部分 第七章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蝗虫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殖发育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昆虫纲适广陆生生活特点的基本知识,同时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介绍建国后治蝗成绩,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通过对蝗虫的解剖、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观察、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蝗虫适应陆生的运动、感觉、取食的特点
2、蝗虫的呼吸系统
3、不完全变态
[教学难点]
1、单眼、复眼、口器的结构及机能
[教具准备]
  蝗虫标本(每桌一只)、解剖盘、放大镜、镊子、蝗虫解剖模型、咀嚼式口器挂图、事先画好观察表格的小黑板、蝗虫生活史的挂图、白纸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与学生观察、动手相结合,进行启发式、谈话式教学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引言:今天学习节肢动物门,跟前面学习的各门动物一样,门的名称总能体现这个门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节解释为(分节),肢指(四肢、足),注意,此处肢指附肢,包括足与触角,楞见这门的动物连附肢也分节。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一大门,因为它拥有动物界第一大纲——昆虫纲,昆虫纲动物有一百多万种,占动物界总数的2/3以上,而且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海洋外,几乎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它的分布,包括深层含有机质的土壤、冰山中、矿山里。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所得,从昆虫的种数,分布上可看出昆虫的什么特性?(适应力强)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的适应,也正因为昆虫种数极多、分布广泛就必然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每个同学都能举出许多种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比如(蜜蜂采蜜,蚕能吐丝,…)同样,我们也能举出许多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比如(苍蝇、蚊子传播疾病,农业害虫吞食农作物……)每年赤道附近成千上万人死于按蚊传播的疟疾,每年有20%农作物进了害虫的嘴巴。
  蝗虫就是著名有农业害虫,一个大蝗群可形成长一百多公里,宽几十公里的大方阵,所到之处,白天变黑夜,落下来在地上积一尺多高,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千亩良田,瞬息之间,寸草不留,又由于蝗虫有善飞的翅膀为害区域就广,解放前,几年一次的大蝗灾常使两、三个省的农民背井率乡,四出逃荒,解放后,党与政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治理蝗虫,取得良好成绩,在1954年就基本控制了蝗灾。
  从寄生虫中我们就明确了只有彻底认识它,才能彻底消灭它,所以今天我们就以蝗虫为例来具体学习昆虫的有关知识。首先学习蝗虫的外部形态。
  我们知道同样身体分节的环节动物蚯蚓必须生活于(潮湿的环境)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它们身体湿润它们才能生存)那蝗虫为何不怕晒?聪明的同学等会儿摸了它的体表可能会发现奥秘所在,摸时应注意不能太重,应保证标本各部分结构的完整性,还应全面观察,全身体表都应观察,包括各对足,还可用手去捏一捏,与蚯蚓体壁比较有何不同?(它体表被着一层坚硬的结构)查书后得(叫外骨骼),既然是用骨骼命名,就不但坚硬,而且质地(致密),起(保护、支持)内部柔软器官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外骨骼最外层是薄薄一层蜡质层,这大家刚才摸时也体会到,(这可起防体内水分蒸发发的作用。)

  小结:1、外骨骼——防水分蒸发、保护、支持
  所有节肢动物体表都有这么一层性能良好的外骨骼,能很好适应(干燥、复杂)的陆地环境,但外骨骼不能象软体动物的贝壳那样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它怎么解决这矛盾呢?(蜕皮)关于蜕皮现象大家不陌生了,比如大家知道(家蚕蜕皮4次,金蝉脱壳;虾、蟹有形成的软壳)节肢动物在更换新的外骨骼中身体不断长大。
  蝗虫的体节不象蚯蚓那样每节形态一样,造成头尾难辨,它每个体节形态各异,在功能上有明确分工,昆虫身体均可明显地分成三部分,等分儿大家把蝗虫每个体节弯一弯、折一折、捏一捏,根据其弯曲度,愈合程度、坚硬程度、想一想,蝗虫身体分为哪三部分?(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是愈合成完整的一块;胸是三个体节,坚硬、愈合度大;腹部柔软,各体节间弯曲度好,接下来我们一部分一部分研究。

  小结:身体分部
  头部观察将头部朝向自己,用放大镜观察,头部有哪些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触角)数目(1对).(有)分节,我们知道蚂蚁碰面会(在相碰触角)是在(传递信息),可见触角有(触觉)功能,我们平常也知道几只蚂蚁处在木屑与糖之间,就会灵活地转动触角后,冲向(糖堆),可见触角有(嗅党)功能,昆虫都有这么一对触角。

  小结:触角——触、嗅觉
  (复眼)数目(1对),为何用复?(重复,指很多),昆虫都有一对复眼,都是由许多小眼构成的,小眼数目越多,视觉越发达,蝗虫复眼由数千个小眼构成的,数千个小眼共同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光线强弱变化,有发达的(视觉),由于福尔马林的浸泡,小眼间界限变模糊了,但生活中我们观察到许多复眼发达的昆虫,如(苍蝇、蜻蜓)等。人说“马五爷三只眼”,蝗早却有(5只)眼,另三只是单眼,位置(一对复眼内侧各一个,2个触角中间有一只)呈(红色小点状),再指导学生放大镜观察,单眼只能分辨光线强弱,不能看清物体。

小结:眼 复眼 视觉
  单眼
  在头部有一取食的结构,叫(口器),为何不象以前动物一样叫“口”呢?原来它是由复杂的5部分构成,我们等会用镊子掀开其上唇,会发现中央带黑边的是一对上颚,注意它们之间吻合程度,齿面状况,下有4只触须,也分节,其中一对下颚各带一只触须,下面1对都生于一片下唇上,注意观察时保持口器完整性,只要分辨好各部分,明确各部分位置及名称,看不清的同学可对照书P32口器插图观察。
  学生动物观察
  现在我们要把口器的一部分结构拆下来,以便研究蝗虫的口器对它生活的意义。拆时先注意镊子的用法,手从上面捏住镊子,指头这么放[示范],镊子应保证最前端捏紧,而不是捏着地方很用力,而使最前端分开口子,用镊子拆时应注意选好着力点,是位于与头部连接处,动作是掰,而不是扯,才能保证拆下的各结构的完整性。先拆上唇,着力点,在此(指挂图)向上掰,上颚很坚硬,着力点要捏牢,果断向前,向上方掰,掰下一个即可,然后再掰下一个下颚,均放于桌上白纸上,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下去巡视指导。
  蝗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食固体食物,咀嚼就是象人类牙齿那样磨碎食物,它口器中哪一个结构能象人牙齿那样又坚硬又有齿面?(上颚)上颚的坚硬大家可以自己捏一捏,再与其他柔软部分比较后就可明显感觉到了,它上面齿面(尖锐且多突起),吻合(很紧密),这样才可磨碎植物各部分,使瞬息之间,寸草不留,而其他各部分主要起抱持食物作用,当中的舌有(味觉功能),并能搅拌食物,利于吞咽。2对触须与触角功能一样。

  小结:口器——取食、味、触、嗅觉

  再观察胸部有(3对)足,(有分节),分节有何好处(运动起来灵活,有稳定性,防震荡),3对足是否位于同一体节上?(不)3对足分别位于胸部的3个体节上位于前胸上的是前足,位于中胸上的是中足,位于后胸上的是后足,比较前中足与后足在大小、强壮程度上的显著不同,为什么?(前中足用于爬行,后足用于跳跃)后足又称跳跃足,对于有跳跃足的昆虫的跳跃功能,大家是有感性认识的,如(跳蚤是动物界中跳高冠军),蝗虫在陆地上又能很好爬行,又能有很强跳跃能力,就能很好适应陆上复杂的环境。

  小结: 足——爬行、跳跃
  蝗虫还能飞,因为它有(翅),最上面的是一对前翅,它革质,等会儿大家先把它掀开,观察它着生点在哪一体节,再拆下来,然后展开后翅观察,区别前后翅在大小、质地、厚薄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功能?
  (前翅位于中胸、革质,较厚、狭长)(起保护功能)
   (后翅位于后胸、膜质、柔软透明、宽大)(有很强飞翔功能)
  无脊椎动物中,只有昆虫有翅能飞,蝗虫迁徒时能飞2000—3000公里,这样对于它觅食、寻找配偶,找到合适越冬,产卵产所及避敌都有利,这同样体现昆虫对陆地的适应性,它们都有3对足,一般有2对翅。
  至于蝗虫如何呼吸,如何消化这我们将于下节课在腹部部分再研究。
  





  小结:它头部一对触角、功能?(触觉、嗅觉),有发达视觉,靠(一对复眼与3个单眼),取食靠(咀嚼式口器),口器还有(味触、嗅觉),可见头部是(取食、感觉)中心。
  运动主要靠(3对足,2对翅)均位于(胸部),可见胸部是(运动)中心。
  从蝗虫外部形态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可深刻体会到(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举例略)(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及干旱、复杂的陆地环境相适应)(举例如外骨骼、咀嚼式口器等)

  要求:清理桌面,洗手。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