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生物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27 07:48:49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Internet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本文在简单介绍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通过长期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e)。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还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建构性特点,他在《发生认识论原理》(1981年)一书导言中曾指出:“认知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总之,认识既不是形成于客体,也不是形成于主体,而是认知主体建构的结果。

  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可以说是建构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深化了人们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并且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受3个基本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化和平衡。

1. 同化(assimelation) 

  同化原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吸收一样。

2. 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有的资料上译成顺应)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建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 平衡(equilibration)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稳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需要说明的是,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支持者,提供学生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这意味着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教和学来完成的。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每节课上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达到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目的。

1. 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建构化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好每节课的“铺垫”,也即“导入”。按照建构主义观点,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导入就是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同时在新的高度或角度发现新的问题,也即发现新的知识生长点;而且,导入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优化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之间和认识起点与认识目标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联系,可使学生获得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为后续学习作好了准备。因此,优化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同化学习的重要条件。

2.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实际上,认知冲突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的难点和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能够使学生陷于“难熬”的困境,如果教师善于并肯于抓住难点,就必然能够造成教学进程中的高峰———学生跃跃欲试,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引发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3. 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依靠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学习难点,教师进行点拨和辅导。在解决学习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很多原有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不能讲得太多,而要“精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扶持,做好引导工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点,掌握学习重点。在点拨过程中,学习者接受的新知识与处于激活状态的旧知识相互作用,最后,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通过同化顺应已进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转换与构建。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对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归纳以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是知识巩固和转化的阶段,新的知识存在于认知结构中,通过适当的概括和归纳,使这部分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改组和重建。通过这一阶段,促进了认知结构呈螺旋状上升的发展态势。

4. 巩固迁移,运用新的认知结构 

  迁移运用是知识的应用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因此在课堂上难点突破以后,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学重点,还必须给学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时间,教师要布置一定的练习题。在课堂结束时要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有一定高度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作铺垫的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还可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出处] 中学生物教学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