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地理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以“三个面向”教育的战略思想深化地理教学改革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2-04 19:02:14   

  

 

  邓小平同志1983年国庆节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高瞻远瞩的教育战略思想,成为近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学科进行教学改革的指针。作为中学基础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科,在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面,更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代替的整体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区域性的优势。十年来,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小平同志光辉思想的指引下,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三个面向”教育渗入到地理教学改革之中,取得了以下可喜成果。

一、以现代地理学、教育学的科研成果,

更新地理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方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但其基础是面向现代化。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按这一指示精神,从1982年高中重新恢复地理课,编写新高中地理教材,到1992年颁发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试用新教材,并开展地理教学改革。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在教学中树立现代“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观点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在现代地理学还不发达的时期,在人地关系方面,曾流行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是气候决定论的片面观点。50年代,我国地理教科书学习苏联,在改造自然方面,既有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一面;又有不实事求是夸大了“人定胜天”唯意志论的一面。像50年代后期的大炼钢铁、深翻土地、围湖造田等违反客观规律的错误做法,也作为经验向学生传授,使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得以在青年一代中扩散、蔓延。

  80年代以来,我们用“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观点教育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与环境相协调,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手段,去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贻害子孙后代。这也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宗旨所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观点的树立,对学生毕业后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就可以不犯或少犯以往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错误。

  (二)以现代地理科学知识充实地理教学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新技术革命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再以描述各个地理事物和罗列区域地理事实材料为主,而从整体上阐述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的规律和变化,认识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特征,中国的地理国情和区域差异等。例如,地理新教材用全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学说来解释地壳变动和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布,用大气圈的结构、大气环流的理论来说明世界气候变化、臭氧层变薄、大气增温的原因和危害;用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说明旱涝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用现代监测手段和预报方法防灾减灾。讲农业生产和布局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注意优质、高产、高效,以及农林牧副渔和加工制造、运输、贸易综合发展的道路。工业生产和布局,除了要注意原料、能源、水源、运输等地理条件外,新兴的高科技企业的布局,还要考虑科技力量、信息、对外开放和引进的条件。由于地理教学内容面向现代化,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川省德阳县孝泉师范一个学生学习了高中地理以后说:“以前认为地理课枯燥难学,现在才知道地理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它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广大的生机勃勃的神奇世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要是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将是一生的憾事。”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课文,以应付考试。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注意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新观点、新方法,既研究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选择最基本的东西进行教学,使之能够迁移,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又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其潜力,培养其能力。特别是加强了乡土地理教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增长了学生的才智和能力。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编出了本县市的乡土地理教材。许多学校成立了天文、气象观察,地震、环境监测,教具制作,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运用实测数据、调查材料撰写的调查报告、小论文,有些获得全国和省市青少年科学论文奖,有的建议被市政建设所采纳。例如,江苏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中学建立的小气象站,紧密配合地理教学,坚持进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以及开展大气污染方面的环境监测工作,为学校教学和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做出了成绩;广州市执信中学地震测报小组创制的《地声探测自动记录仪》曾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制作展品二等奖;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气象小组,利用课余和假日,深入工厂、高层建筑进行实测和调查,写出《城市热岛与市政建设》论文,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第五届科学论文二等奖,等等。这些成绩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地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幻灯投影片、录像片在地理中应用已较多。广东省许多中学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为实施电化教育和实物模型教育,创造了条件。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在北京、上海有些学校也在实验。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在课文以外增加了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的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贯彻地理教学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我国自有学校教育并设置地理课程以来,世界地理一直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1949年以前,世界地理的教学以介绍各洲、各国的地理知识为主,内容比较繁琐、单调。50年代的高中外国经济地理,以世界苏美两大阵营国家为框架,服从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80年代以来,根据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地理问题、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等情况,高初中地理教育在“面向世界”方面,主要是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具体事实材料,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正确理解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

  从树立全球观念说,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迅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资源、人口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地理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地球上的大气、海洋、多样化生物、土地和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将出现危机。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许多工作要通过国际协作来完成,所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性的大气监测、海洋科学考察、南极科学实验站的建立、酸雨的防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响应和执行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的决定。通过地理教学和课外活动,这些年来许多学校地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粮食日、世界50亿人口日等活动,增强了全球观念,明确了我们在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应尽的责任和可能作出的贡献。

  从树立国际意识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国际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由于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交往和国家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信息传递异常迅速,国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竞争日趋剧烈。有人说,现在地球变小了。从空间尺度衡量,地球的大小没有什么变化。用时间尺度衡量,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接近过。目前世界各地的景观、政治、经济、文化动态,每天都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上向我们传递信息。海湾战争、苏联解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和股票的涨落,对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发生影响。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来中国大陆旅游的人也不断增加,我们在广交朋友、吸引外资、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都需要面向世界,需要世界地理知识。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有关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基础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懂得如何按我国外交政策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确处理国际关系。我们要学习外国先进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东西,例如,日本、新加坡国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但重视教育和科技,利用面向海洋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教育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何掠夺殖民地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剥削发展中国家而发财致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国家贫困的原因,美国社会种族间不平等的事实,等等。

  我们对学生进行地理国情教育,也是从面向世界的角度,把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比较来认识的。中国面积广大,资源物产丰富,现在综合国力已位居世界大国前列。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和物产的占有量还很少,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因此我们要奋发图强,努力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在国际政治事务中,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主持国际正主、帮助发展中国家等方面应该发挥我们的作用。

三、认识面向未来,是人类社会和祖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问题

  现在地理教学,对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事物和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已不是停留在静态的描述和解释上,而是用动态的、演化的观点综合分析其发展趋向,对未来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教育学生用综合思维方法、因地制宜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前面所说的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观念,也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内容。

  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来说,经济建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现代经济建设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进行工农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的布局,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能够统筹兼顾,都得到健康发展。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学好包括地理课在内的各门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愚昧无知、贫穷落后是建设不成社会主义的。

  从我国国情讲,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11亿人口中有8亿居住在农村。我国又是山区面积广大、平原少、人均耕地少的国家,如何使广大农民从解决温饱走向小康和富裕的道路,是我们在面向未来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在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中,结合各地区特点,举出若干生动可行的事例,为农村学生指出发展生产力、脱贫致富的道路。现举一例如下:

  “宁夏西吉县黄土高原有个黄家二岔的小村落,人民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和贫穷落后的无情冲击。满目是荒山秃岭,可是人们还要刨草根当柴烧。每平方千米土地一年中的水土流失量达到7000多吨。为了粮食,人们拼命耕作,田越垦越多,粮越产越少,山越开越荒,人越来越穷,吃着国家的返销粮,身穿海陆空三军送来的救济衣,每人每年才挣30多元钱。十年前北京农业大学的师生来到这里调查后说:‘要生存,要脱贫,只有让黄土地披上绿装。’他们指导当地农民,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牧地,大面积植树种草,实行草田轮作,修筑梯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十年后,这里原来的荒山秃岭一片青翠,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18%提高到63%,水土流失量减少了95%,畜产值增加了5倍多,粮食产量增加了3倍多,人均年收入达到730元。当地许多农民学会了向周围乡亲讲保护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道理”。

  又如,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多样的国家。大江大河在汛期常造成洪涝灾害;北方水资源不足,生产发展受到限制,人民生活有时也感到困难;西北的沙漠有南侵的威胁;等等。所以国家要兴建跨世纪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北防护林带的建设等。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矿产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勘探新矿源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向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的科学技术领域进军。

  地理教学把空间系统和时间演化结合起来,用综合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教育学生,可以开拓其视野,懂得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意义。

  总之,地理教学在贯彻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方面可以发挥很好作用,并且已取得不少成绩。今后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特别是希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对地理教学在贯彻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战略思想的重要作用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把中学地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高考科目中把地理取消,使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三个面向”教育受到不应有的损失。我们建议,为了考虑到减轻学生高考负担,文科类除必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可让学生在历史、地理、政治3门中自己选考2门,而不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不考地理,造成偏科现象。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以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迎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市场竞争等严竣形势的挑战。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