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英语课堂活力的探究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05-11-07 17:15:31   

今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试行,这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围绕课程标准这一热点,许多理论工作者及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和较宽层面的培训,可以说在宏观方面,课程编制者、学科专家及实践教师基本达成了共识。然而如何将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这是困扰课程工作者和实践教师的难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呼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一、《标准》培训的反思
  《标准》出台后,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标准》的培训已经在不同层面开始进行。从初步的反馈来看,《标准》的理念能够很快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实践教师也对教材的新思路和方法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培训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许多实践教师表示,宏观的理念我们理解,也赞同,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想知道如何按照《标准》操作,而课程培训者却不能够就细致具体的课堂操作进行演示或指出明确的方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实践教师对操作性的渴望和课程理论培训者对实践教师所提出要求感到的无奈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课程改革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即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被赋予发展或开发的地位,如课程标准的开发、教材的开发,唯有在课堂教学实施这一阶段,由开发变为培训,即对教师的培训。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几乎都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发展。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接收容器,教师的观念、知识及能力不足以成为课程改革中平起平坐的参与者,教师只能由课程中上一个层面的专家来进行培训。这种轨迹是对课程发展规律的一个偏离。
  近年来有关课程二次开发理论就是对所出现的偏离做出的纠正。所谓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发展的每一阶段,即决策、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课堂实施阶段,课程的参与者根据实际环境和自身的感悟,对上一层面的课程进行反馈,微调,进一步建构和活化。课程内部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一些,就好比剧本、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导演需要对剧本进行开发,演员需对导演的意图进行二次开发,一部活生生的戏最终是通过演员的再创造才呈现出来。如果说在标准制定阶段,课程的开发人是理论专家,在教材编写阶段,课程开发人是教材专家的话,那么在实施阶段,也需要有二次开发。而这一角色只能由实践教师担任。没有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即反馈、微调、建构和活化,课程标准必将流于形式而失败。既然教师是开发者,是课堂教学领域的专家,我们理应对目前的培训方式进行反思。
  众所周知,课程的开发需要较高的认知活动,而较高的认知活动必须建立在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重新建立联系,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飞跃才能获得。同化是对外部信息进行整合,顺应是对个体认知结构进行调整,这一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任何专家和学者都无法取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课程培训中课程专家和培训者不能,也不应该告诉实践教师如何具体去教的道理。
  二、实践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的意义
  教师参与《标准》二次开发,可以缩小理论与实践、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差距。此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参与课程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望失而复得。为什么这样讲?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教师职业定为专业,也就是说教师被赋予与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相同的地位。教师有了专业地位,但很多人又把它失去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皮亚杰曾经指出:中小学教师是由于脱离了科学研究才失去了应有的专业地位。
  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师这一群体历史地受到行政管理的压抑和科研的驾驭。国内也有学者形象地描述教师只有生,没有活。参与《标准》的二次开发,是改变这一状况,使专业地位得以恢复的有利契机。作为专业人员,至少应具备两种不同的知识:有关原理、规律的知识和在各种不同特定场合运用上述原理、规律的知识。第一种知识叫陈述性知识,即有关事物内容的知识;第二种知识叫程序性知识,属于方法知识,即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采用的策略。
  在课程开发中,有关课程的理念、目标以及内容属于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以受动的方式传达,而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则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在专业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由于程序性知识是以主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深层次内化、感悟而获得的,它具有独创性、拓展性和前瞻性。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如课堂环节如何设计,语言项目如何分解,如何调动学生情感等。可以说,《标准》的二次开发是实践教师的用武之地,也是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最为实际的课题。
  三、《标准》的理念与英语课堂活力
  《标准》研制组将《标准》的理念归纳为六点: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上述六条理念是面向整个课改的,其中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可看作是教师版本的理念。进一步归纳,《标准》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发行了一套《牛津英语教师宝库》的合作版,其中一本书名叫Classroom Dynamics,即课堂活力。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富有生气。课堂活力对实践教师十分有吸引力,几乎每一名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的教师都向往自己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事实上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把活力注入课堂。
  1.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突出学生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突出学生主体,不应仅理解为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这样仍然是治标不治本。在课程改革中,人们对课堂活跃的理解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一种教学思想传播后,就象时尚一样进入课堂。应当说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不提倡的是在对教学思想缺乏理解和内化的情况下,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地模仿。比如说多媒体的使用,如果在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条件使用,而使用时,图像、声音和文字又不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语言材料的话,最好不做表面文章。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