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中学英语教学应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文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9 00:40:32   

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为交际服务。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同记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的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好语言。这正如FranccesGorbet所说:交际不能服从于语法。只有通过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习者才会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语言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婴幼儿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

一些成年人中的文盲,终生都不会分析句子。相反,他们都可以自如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在起初阶段,新事物在其脑海中几乎是一片空白,随后才有理性的分析。第二语言的习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在起始阶段,用一种全新的语言与人交谈,这对于我国中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许许多多的语法错误会随之而来。然而,这些错误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这时,老师应注意只要生敢于用新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如果在全体同面前纠正一位腼腆同的错误,也许他就永远不会再开口讲英语了。如果一位生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批满了红错号“×”,他一定会感到沮丧,并会对英语弃而不。因此,更好的做法是能容忍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因为语法上的错误而影响其进行正常交际。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法的中老师认为,使用该法可以体现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

他可以、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序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以“Af-ter you,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After you”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那么知道这条短语和会分析它又有何用?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研组长的英语师在应邀向带领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yes”,这使得几位外籍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一位被认为是称职的英语师,除了读英语单词和课文外,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只会说汉语。她被认为是位称职师,只是因为她能按照英语课本清楚地解释语法内容。这种不足,是由于她在上时就只注重语法规则的习而忽略了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

例如句子“他很精神”。在本句中“精神”是名词,“很”是副词。按语法规则分析,名词前不能有副词。本语句的正确说法应是“他很有精神”。然而,当人们讲到“他很精神”时,没人认为它是个错句。这是因为本句是约定俗成的。尽管它的词语搭配是错误的,但却可以被人理解,被人接受。因此,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分析和解释某些语言现象是十分困难的。由此可见,只注重语法就只会浪费时间,而注重交际就会避免上述所讲问题的出现。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既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中国人在交谈时.常谈到工资收入问题。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常谈话题,它甚至可以表明对对方生活的关切。而对西方人,这样的话题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非常讨厌对方问到自己的收入问题,因为这是个人的秘密。既使父母与子女之之间也不谈这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