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数学论文 → 文章内容

关于探究性教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8-12 8:26:24

我校中高年级探究性教学研究已进行了二年,这里想对我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的探究教学实践与国内外同类研究作一番比较。

一、比较之一—对国外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本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科学教育的兴起,国外的教育相应诞生了各种“探究教学”理论。

萨其曼倡导的探究训练模式,重点是帮助学生认清事实,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并形成假设以解释新接触到的现象与现成事物。通常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疑惑的情况为起点,萨其曼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使他困惑、矛盾的情况时,就会激起他学习的动机,会本能的开始探究,这就是探究的起源,所以探究训练教学模式,首先就是要创造一个足以使学生感受到困扰的问题或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面对问题,要根据资料和原有经验,建立假设,并加以验证。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分析问题,查寻资料以了解问题的本质、情况或相互间的关系,再提出假设,即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来学习。

施瓦布的探究科学模式,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主要针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探究。

加涅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研究了学习的前提条件,加涅认为学习的前提条件一是能力,二是知识(书本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他认为探究是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他的探究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排除教师适当的指导,保障儿童自由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探究学习”的最大课题。

总之,50年代的国外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如下特点:

⑴“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形成人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

⑵“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儿童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

⑶“探究教学”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科学概念。

⑷“探究教学”旨在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国外五十年代盛行的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存在着如下几点不足:

⑴这是建立在科学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忽视了主体情感在认识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⑵这种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是以单独主体对学习客体的认识实践活动的基础的,忽视了主体间合作、交往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⑶这种探究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由于只强调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费时多,效果差。

二   二、比较之二   教育论文在线 http://www.lw26.com——对我国八十年代兴起的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研究的认识  

我国较早提出探究教学的是北京的左秀兰老师,1971年开始研究,她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结合当时我国教育现象,进行了“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研究。她认为:探究教育的实质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要为学服务,教材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课堂的结构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判断知识类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思维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左秀兰在当时大量进行灌输式、讲授式课堂教学的背景下,提出了探究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①她把数学教学从讲授式转入启发式,进入到探究型的教学中,丰富了我国八十年代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得以多样化的发展。
    ②她的研究使教学发生了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转移。

③她对探究教学的研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总结、提炼,形成了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总之,左秀兰老师的探究教育思想,探究学习理论在许多方面对我们是有指导作用的。在她的基础上,在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对探究教学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三、比较之三——对我校数学探究教学研究的认识

我校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现代生活教育的研究。研究中我校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的畅想。我校提出的行知行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在教学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行而求知、知而再行”为基本特征,以提高课堂生活质量为核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基本范式,它以“以导引行——行而求知——点化反省——知而再行——总结评价”为主要操作程序。中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并实施研究的。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其主体发展,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通过探究性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培养能力、发展知识,还要培养其非智力的素质——情感、意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以及在这些综合素质基础上充分发展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功能。它与前面的探究教学比较,有了新的发展与新的内涵。具体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个性和创新性能力并举为目的探究活动。

江泽民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个性和创新性才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理论与实践变革的必然趋势。创新性的个性与创新性的能力应包含以下几个意思。①创新的意识。它包含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提出新问题的意识,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的意识和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意识。②创新的精神,它包含积极钻研,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等。③创新的能力。它包含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操作能力等。④创新性的人格。它是指具有广泛持久的探究兴趣,乐观开朗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定自信、敢于创新的独立性人格。我们认为探究的课堂应该是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的一种宽松的环境。

2、它是建立在学生充分实践基础上的探究活动。

“以行促发展”是我校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鲜明主张与要求。“行”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活动”即实践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拼音教学中的生命关怀
  • 下一篇文章: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