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数学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常用方法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6-01 03:50:02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公垂线段较难找,那么如何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呢?为帮助同好这一内容,本文系统地介绍一些求异面直线距离的常用方法,望能达到开拓思路、扩大视野的目的。

  一、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根据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的定义,直接找出其公垂线段,再求其长,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

  例1:如图1,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点E在棱D1D上,截面EAC∥D1B,且面EA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45°,AB=a。求异面直线A1B1与AC之间的距离。

(图1)

  解:连结DB,设DB∩AC于点O,由题设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可知A1A⊥底面ABCD。

  ∴A1A⊥AC。

  又∵A1A⊥A1B1

  ∴A1A是异面直线A1B1与AC的公垂线段。

  由面EAC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为45°,易知∠DOE=45°。

  又∵截面EAC∥D1B,且面D1BD与面EAC的交线为EO,

  ∴D1B∥EO。

  ∴∠DOE=∠DBD1=45°。

  ∴D1D=DB=a。

  ∵D1D=AA1

  ∴异面直线A1B1与AC之间的距离为a。

  其次,若两条异面直线a、b互相垂直,则可通过一条(如a)作另一条(如b)的垂面α,得垂足,然后可过垂足在α内作出公垂线段。

  例2:如图2,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求异面直线DB1与AC间的距离。

(图2)

  解:由三垂线定理可知,AC⊥DB1。连结DB,则平面DBB1为过DB1且与AC垂直的平面,交点为O。过点O作OH⊥DB1,垂足为H,于是线段OH为异面直线DB1与AC的公垂线段。

  由Rt△DBB1∽Rt△DHO,得OH/B1B=DO/DB1

  ∴OH=DO·B1B/DB1=6。

  所以异面直线DB1与AC间的距离为6。

  二、间接法

  间接法就是当直接法不便于求解时,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间接求解或证明的方法。

  (1)线面距离法

  线面距离法就是选择异面直线中的一条,过它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平面,则此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即为所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例3: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AD=3,AA1=4,求异面直践AB与A1C间的距离。

  解法1:如图3,连结A1D,由AB∥DC,得AB∥面A1DC。故AB到A1DC的距离即为AB与A1C间的距离。由面A1D⊥面A1DC及面A1D⊥AB,故可在面A1D内从A作AE⊥A1D于点E,则AE即为AB到面A1DC的距离,也即为异面直线AB与A1C间的距离。由AD·AA1=A1D·AE,可得AE=12/5。

(图3)

  (2)体积法体积法就是构造棱锥,把线面距离看作是某个棱锥的高,利用棱锥体积的不变性,列方程求解。

  例3的解法2:在图3中,由VA-A1DC=VA1-ADC,设点A到面A1DC的距离为h。

  由解法1的分析可知h即为异面直线AB与A1C的距离,则有1/3·h·S△A1DC=13·AA1·S△ADC

  ∴

  (3)极值法

  极值法就是把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表示成某一个变量的函数,进而通过求函数的最小值来达到解题目的。

  例3的解法3:如图3,在直线A1C上任取一点F,作FG⊥AC于点G,作GH⊥AB于点H,连结FH,由于面A1AC⊥面AC,由三垂线定理知FH⊥AB。设AH=x,因△ABC∽△AHG及△CFG∽△CA

[1] [2]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