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生活条件较差还会享受到人民助学金。8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学生,其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80年代后期,又出现自费生,其费用由个人承担。到1986年,开始对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自1987年起全面推广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以取代人民助学金制度。1989年开始试行国家任务计划招生的学生,培养费由国家提供,学生上学一般应交学杂费,学生毕业分配时“双向选择”的中期改革方案。当时的收费标准为每年100元~300元。1994年是收费制度改革的一个新的起点。有关部门指出: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从招生开始,通过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还指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用,但要建立科学的收费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可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由学校提出意见后报学校主管部门实事求是地确定。逐步过渡到按教育成本收费。1998年学费大多在2500元至4000元左右,有些师范院校学费每年收1000多元。2000年高校学费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一般专业的年学费基本都超过4000元,2003年高校一般专业的学费在3500元~6000元,艺术类专业大多在万元以上,估计几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根据2000年有关机 构对北大、清华、人大、北航等几所大学的高校学生进行的消费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平均每增加一个高校学生,将增加7300元左右的消费(含学费、生活费等),消费来源80%靠家庭。 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要了解高校的收费情况,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选报切实可行的志愿。过去有些考生不了解这一情况,盲目选报被录取后,感到自己家庭承担不起这笔费用,只好放弃入学资格。从报考院校的计划性质分,考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可选报国家任务,包括收费较高的学校、专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可选报师范、农林、军事院校等收费较低或免费的学校。从地区分,家庭条件好的可选报生活费用较高的大城市、沿海、经济特区内的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可选报生活费用较低的内地和偏僻地区的院校或就近选报。 所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也不可马虎了事,既要考虑到个人的爱好、志趣,和事业上的造就与发展,又要权衡录取有几许胜算,还得掂量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多层面的综合考虑。 (三)专业有冷热,无好坏 填报专业是很关键的一步,要根据对自己的能力、成绩的估计,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填好志愿表。选择专业之前,有必要通过各个途径认真了解一下专业情况。 了解专业情况有各种途径: ①查阅最近版本的全国高校专业目录。一般各图书馆都有收藏。书中会介绍各学校的详细专业目录,各专业的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毕业后的分配去向,报考学生的要求条件等。 ②直接或间接接触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如专家、学者、从事某专业学习研究的学生、家长、教师等。 ③查阅高校编发的招生简章。简章中一般都有较为详细的专业介绍,包括毕业分配方向等。 ④利用信函邮寄,阅读报刊杂志,各种私人关系等多渠道。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方向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科学、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也为了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教育部相继进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主要内容为拓宽专业口径,规范专业名称。专业口径的拓宽,有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对专业认识的全面性,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专业口径的拓宽,并不意味着专业界限的不存在。近期社会上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什么专业无所谓,而这种观念经过媒体的传播似乎“深入人心”。一般来说,以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一些专业,其理论体系不如理工业专业的理论体系结构严谨。理工医农类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到社会、经济管理等工作领域当中,有利于改善该领域的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促进工作,绝大多数专业都有其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界限是存在的。专业和“行业”是有区别的,同一行业里必须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才能完成好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专业拓宽并不代表专业替换,也不是稍加培训就可以从事绝然不同的专业工作,如医生不能稍加培训就能去从事电子工程工作。所以说,并非学什么专业无所谓,而是学什么专业很重要,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终其一生在其专业领域工作。既然专业会长久地伴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而且谁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建树,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一个人只有对工作有兴趣时才会激发其潜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选择专业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质,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该专业的学习潜力。 谈到专业问题,考生们总是非常关注时下哪些专业是“热门”、哪些专业是“冷门”。这里特别要向考生说明的是,人们常说的冷门和热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招生计划是不一致的。按照常理,国家招生数量最大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招生数最小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小的专业。可是,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有些招生量最小的专业往往报考者甚多,甚至出现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竞争局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招生量很少,但报考人数非常之多。考生竞争最激烈的专业就是常说的热门。有些招生量很大的专业却生源不足。比如前几年的师范院校,以及农林水地矿油六类院校,在考生第一志愿中往往录取不到多少学生,这也就是常说的冷门。其实院校和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