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科大学、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外语院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等。由于科学、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各院校对科类或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一些大学相互合并,理工大学内设人文学院、农林大学也设有经济学院等等不一而足。对于选择大学的考生来论,总希望知道各大学的总体实力如何。学校实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括的因素很多,如师资力量、学术水平(发表有影响的论文数)、科研水平、硬件设备、社会影响等。判断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看该校是否有研究生院,目前只有54所大学有研究生院;其次,看博士生人数和硕士生人数,当然博士生人数越多则综合实力越强。 一般来说,“名牌大学”的社会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生源较优秀,培养出来的学生总体水平高,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但体现各校的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人,是该校教授或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大学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一般来说最优秀的大学教授,其水平不是体现在本科教育上,其主要精力亦不会放在本科教育上。有理由认为,重点大学的本科教育并无太大的优势。近期北京市教委对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抽查了21所重点大学和27所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通过专家的评议考核,结论是“重点大学本科教育 无优势”。 还要考虑的是,一流的大学里,同样会有二流的专业,而有些大学可能“名气”不大,但某个学科可能是国内顶尖的。 2.考虑学校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是考生选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按科类分为文史类、外语类、理工农医类、体育、艺术等五类。报考外语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可兼报文史类的其他院校或系(科)、专业;报考体育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可兼报理工农医类的院校或系(科)、专业;报考艺术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根据参加文化课考试类别,可兼报文史类或理工农医类的院校、系(科)、专业。但是,报考文史类的考生不能兼报外语、艺术类,报考理工农医类的考生不能兼报体育类,报考外语类的考生也不能兼报艺术类。按录取批次分为提前录取计划、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计划,按类别分为国家任务计划、委托培养计划、自费生计划。 每一个高等学校可以有文、理、外中的一种计划,也可以三种都有;可能有一批录取计划,也可以有两批录取计划。 1999年起,我国大力推行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其学历层次属大专,主要是为生产、工作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人才并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招生计划人数多意味着录取人数多,则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录取的可能性减小。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招生计划直接影响到报考人数,一般来说,招生计划人数多则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会多,招生计划少则报考人数少。当然还要看招生院校和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如果是热门,尽管招生计划少,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也会较多。冷门院校和专业尽管招生计划较多,但第一志愿报考者也不会太多。 3.考生填报志愿应考虑到某些院校的具体情况有些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学生毕业后的深造条件和环境很好,这些高校培养层次高,他们不仅招收和培养能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还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学者,这些高校的本科生毕业时,可直接逐层次报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这些名牌高校不仅在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还经常派遣留学生到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位,学习研究国际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有志气、有抱负、有强烈事业心和求知欲的考生,应积极选报这些国内外闻名的、具有得天独厚的继续深造条件的名牌大学,为攀登学术高峰而奋斗。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趋向,考生在重视专业的同时,更重视学校的牌子,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院校成为高分段考生报考的热点。 4.算算上学成本,想想家庭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都是由国家包下来,学生自己上学不交一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