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3-01 12:13:10   

It’s′ half past′one. It’s a′ quarter e′leven. 
第一句话有4个音节,第二句话有8个音节。但因为这两句话都各有两个重音,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说这两句话所占用的时间是基本上相等的,每句话各占两拍。学生对英语语音这一重要特点较难掌握。他们受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读英语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词都清清楚楚地念出来。因而,朗读和说话都不大像英语。本族主为英语的人有时甚至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非常生硬、没有礼貌。其次,要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要注意汉英重读的差异。例如他们会把“I’m a′teacher” 读成“I′am′a′teacher”。为了使学生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2.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

  (1)在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

  (2)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引发乐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说出流利的“英文”,喜欢说“洋话”。

  3.朗读与口腔肌训练。如果注意观察外国人说汉语,你就会发现他们咬字吐音很吃力,舌头不听使唤,发出的音调生硬别扭,先凭听觉就知道不是本国人,而他们说起英语来则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由此可见语感与口腔肌训练密切相关。有些人不喜欢念出声,常以默读代替朗读,严重缺乏口腔肌训练,难怪有些人说出的英语缺乏一种味道,不象那么回事。实际上,这由于口腔肌和大脑思维不能协调配合而导致语音、语调、节奏和语义不能自然结合的语感效果。教师在给初学者上语音课时,都要给他们剖析每一个语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诉他们,如果口腔部位做准确了,所发出的语音就是准确的。那么,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要领,就形成了语感了吗?不,语感并非体现在单个的发音要领上,它是语音、语调、节奏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早就总结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如果强化训练舌部肌肉,坚持以快速、高声、清晰的方式来多读多说,久而久之,口腔就会自然适应一系列英语语音语调,从而产生出语感效应。

  四、拓宽朗读渠道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根据朗读的意义与实施手段可分为课堂朗读及课后朗读。课堂朗读可分为:

  1.演示性朗读。这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教师从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板眼分明的节奏读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认真模仿,体会到“语音”的艺术性。

  2.实践性朗读。这是学生的学习、模仿过程,是学生单独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效仿和流畅为练习的目的;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教师听后指点,或者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检测性朗读。这是教学的检查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再交流过程,这种朗读是学生读、教师听,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如果条件有可能的话,可以采用事前录音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听到自己的朗读录音,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师除了授课中的朗读指导活动之外,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会、建议会等,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努力调整自我朗读状态。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去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为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就已逐步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逐步乃至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不教”这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刘道义. “试论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J]. 课程·教材·教学. 1998,(7).
[2]章兼中. 外语教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3]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徐晖. 语言艺术探索[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上一页  [1] [2]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