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论文英语论文
关键字: 所属栏目:

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5-11-30 10:52:06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语教育与培养人文精神相结合和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完整的人;学习方式;实践和创造能力;学生和教师的作用;积极学习的态度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ombin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fostering of humanism,and some key points how to foster humanism.

Key words:humanism;value personality;whole person;learning style;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y;the roles of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一、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英语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世界经合组织(OECD)1996年报告报出,其主要成员国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而创新知识要靠高素质的人才去追求、探索、发现和创造。这预示着谁拥有高新技术就能拥抱世界,谁拥有创新人才就能掌握未来。因此,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自然也成了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和我国上海召开的2001年APEC会议的聚焦热点的主题,并多次写进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和三个面向的要求。英语教育要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体现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

二、人文精神是深化英语教育改革的基点

人类呼唤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哲学和西方希腊哲学中早有论述。在古老的东方中国哲学中,人文是指“人事”、“文明”或“人世间”,即人道。它相对应于“天文”、“天道”。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中,人文是指人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柏拉图就是以教人的知识和道德为生的,这时英文humanism尚未出现。古希腊重视教育,教育的希腊文为paideia。古希腊的教育含有七门人文科学:语法、修辞、逻辑(即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直到罗马时代,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Cicero)把希腊文paideia译成了拉丁文humanitas。西塞罗认为humanitas是人和人性的培养或心灵的教养,即教育能使人的人性和人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使人成为有人性的人,真正的人。以后拉丁文humanitas又被译成英语humanism,即汉语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

14至16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遍及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开始是指世俗科学,以后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思想。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人类反对基督教、神、上帝主宰一切的统治思想的解放运动,是人类冲破神和上帝统治的枷锁去追求、探索、发现自己的人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通过文学、诗歌、音乐、美术等文艺形式反对神性和神权,倡导人性、人权和个性自由的人文精神,歌颂人的创造力和人的价值取向,人的伟大的奋斗精神和向往美好未来生活的世俗世界的追求。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哲学家,继承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实践人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和自由、平等、博爱等人类的自然本性。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用对人的崇拜替代对神的崇拜。他们提倡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而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欲望的活生生的人,并以此摆脱宗教教会的教条和经院哲学的束缚。受人本主义的影响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

翻译法,把加强德育和发展智慧作为外语教育目标。中世纪作为外语的拉丁语和十七世纪的现代语法语、英语的语法翻译法,也继承了这一主张。其杰出代表是德国的奥郎多弗(Ollendorff,H.)、法国的雅科托(Jacotot,J.T.)和英国的哈米尔顿(Hamilton,J.)。

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既能创造文明,也能毁灭文明。一方面科技突飞猛进,不断地征服和改造了自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支持,人逐渐异化为物,日益成了科技的奴隶,向自然界贪得无厌地掠取大量的物质财富,随意捕杀生灵动物,滥伐森林,无限制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自然界失去平衡,生态危机越演越烈,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存。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利用发明创造先进的飞机、坦克、枪炮、炸弹压迫屠杀世界人民和掠夺世界财富,使人类陷入了苦难的无底深渊的情境之中。因而人们力求探索、寻求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目标。现代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正是适应了当今社会和人们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它主张人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客观自然界的保护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亲近和谐的生存、发展的关系。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主张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开发潜能,培养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成为自由人、完整的人。他们强调人的价值、体验,学生间、师生间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气氛等。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了多种外语教学法流派。诸如,英国加特诺(Gattegno,G.)的沉默法(thesilent way),英国克伦(Curran,C.A.)的咨询法(counselinglearning),保加利亚罗札诺夫(Lozanov,G.)的暗示法(suggestopedia),美国阿舍(Asher,J.)的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response),勃雷泊(Prabhu,N.S.)的过程或程序大纲(proceduralsyllabus),纽南(Nunan,D.)的任务大纲(task syllabus)和莫汉(Mohan)的内容大纲(contentsyllabus)及其他学科用外语教的双语教学等。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