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繁體
郑重申明:本频道内容均由中国高中生网(www.gzs.cn)友情提供!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频道总分类:
您当前的位置:免费教育资源网 -> 开心驿站 -> 茶余饭后 -> 文章内容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郑重申明:
本频道内容均由中国高中生网(
www.gzs.cn)友情提供!

[名师课件]中国的区域差异

佚名  中基网  2006-6-7 0:53:05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一、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单元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国土的基本特征,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册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为:总——总。教材首先安排总述部,即中国的区域差异,概述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然后是述部,介绍区案例,涉及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三大方面,最后是总述部,介绍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乡土地理研究等知识。可见,本单元知识作为理解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可以挖掘、析、综合区域特征与国土整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确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高二选修教材第一册内容,由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五大部人文地理构成,拓宽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识。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两大部,它摒弃传统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模式,构建了从区域地理——问题式为主的区域地理——应用地理(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新体系。

  与旧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识方面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构筑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重点,以中国国情与国土整治为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识新体系。

  二、教学过程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建议

  1、读图指导法。地图和许多专题地理图表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

  2、横向比较法。三大自然区域间的差异从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析,本课的“活动”题可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

  3、组讨论法。本课内容中三大自然区的划依据及界线,三大自然区的特点等均是比较形象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先进行组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

  4、学法指导:运用初中社会课中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用初中社会地图册帮助找出几条重要地理界线,做到温故而知新。

  5、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制作简易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动手制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充认识我国地貌的基本轮廓以及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对我国地貌形成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三大自然区特点的理解。

    §1.2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教学建议

  1、地理比较法。地理比较法就是对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原因加以比较。许多复杂的地理事物只有借助于比较,才能区别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特征,明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如在学习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后,再学习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彻底地理解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2、地理推理法。地理推理法就是在对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推理得出另一些类似的地理事物。它需要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析、综合,确定地理特征,解释地理成因,是对地理信息加工,使信息增值的过程。例如,当掌握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由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这一原理后,再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海拔高度不同)时,就能推理出来。

  3、读图指导法。本课的地图较多,有区域布图、景观图等。教学中指导学生由读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4、学法指导。抓“共性”重“个性”。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析。如上节课析了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本节课学生可在总结每个自然区中存在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析各个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即它们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5、活动建议。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土地资源布图》等,找出秦岭—淮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和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自然地理差异。从已知知识推求未知知识,锻炼归纳推理的能力。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教学建议

  1、读图指导法:①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9,找出三个经济地带所属范围。得出结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划依据是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10,比较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得出结论: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大。

  ③启发学生读课文表1.1、1.2,比较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得出结论:东部发展水平高,且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则在减少。

  ④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11,比较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得出结论:东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

  2、组讨论法: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析文,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把代表性意见带给全班同学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拟设计的问题有:①我国为何要划为三个经济地带?②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有何差异?③造成地带性差异的原因有哪些?④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应是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图析比较,抓住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这两个最显著的差异。难点是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总结、归纳、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固有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4、学法指导。抓住“经济”这一主干,充调动已有知识,联系初、高中相关知识点,查阅有关资料,培养搜集信息、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活动建议。调查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并析当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的差异及原因,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建议

  1、综合析法。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异性。整体性体现在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在析各个经济地带特点和协调发展方向时,可从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析,得出各个地带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异性体现在不同地域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地带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不同。

  2、总结归纳法。本课在析每个地带的社会经济特征时,都是从工业、农业、交通和与其他地带相比所特有的方面来析。这些知识在初中社会和高中必修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在讲授本课时,应引导学生总结已有知识,如“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中国的交通”等知识,然后把原先部门讲述的知识落实到各个地带中来。通过总结,认识地带的特征,通过归纳,促进知识的联系。

  3、学法指导。为了弄清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可采用知识整理的方法,编织知识网络。如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从优势特征、制约因素、发展方向和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加以整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活动建议。组活动。安排学生对当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考察,搜集信息,整理归纳,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与周边地区如何协调发展等进行析讨论,撰写出本市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报告(或建议书)。

  (三)教育目标

  1、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学会认识和析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差异的方法。

  2、联系初中阶段所学的中国区域地理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我国地理要素的布特点。

  3、从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特点到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从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特征到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差异,认识整体与局部的从属关系。

  4、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懂得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既要总体规划,又要因地制宜。

  5、通过区域比较,认识中国不同经济地带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6、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上,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在于造成我国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原因,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涉及到初中地理的有关知识,需要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阅读、析地图和图表概括区域特征也是难点,高中学生的读图析能力还比较薄弱,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缺乏。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录入:lzx5206 [] [返回] [打印] [收藏]

上一篇:学习数学需要一丝不苟  下一篇:[时事热点]顺应时代的美国“新思维”

图片欣赏
频道推荐
· 2006年高考(陕西卷)英...
· 2006年高考(上海卷)语...
· 2006年高考(四川卷)语...
· 2006年高考(福建卷)数...
· 2006年高考(福建卷)数...
热 图
本类最新文章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
相关链接
· 名师辅导:高考作文开头“十法”
· 名师指导:考生切忌陷入目前高考作文套路中
· 高考化学名师访:环境污染是热点
· 高考政治名师访:自主创新要多留意
· 临战宝典:文综理综外语怎么考 名师状元支招
· 名师点评湖北数学(文)高考卷:平中见奇有特色
· 湖北名师点评数学(理)高考卷:试题灵活内容全
· 准确回忆实事求是 名师状元教您怎样准确估分
· 人大附中名师 点评2006高考语文作文访谈实录
· 名师点评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
推荐信息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语文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9套高...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英语第10套高考...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文)第9套高...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10套...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10套... 11-04
· [组图] 2007年数学(理)第10套... 11-04
评论 [更多评论...]
用户名
分 值 100分 70分 55分 25分
说 明
 

(注“”为必填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