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一记重拳有点姗姗来迟,但仍因击中要害而让人眼前一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联手整肃高校乱收费,20余种收费项目被取缔,且明确要求高校不得提高学费标准,否则追究高校一把手的责任。更引人注目的是,还首次明确规定,高校收费的10%要用于资助贫困生。
继今年“两会”温总理宣布将在2007年让全国所有贫困家庭子弟享受免费教育以来,这应该是第二个令人振奋的教育新闻。
据教育部2004年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已达20%,人数高达240万。至少240万双眼睛,正在饥渴地仔细研读着三部委的这纸通知,而他们身后,还有数字更为庞大的弟弟妹妹们及其父母,也可能从这纸通知中获得一丝精神支持。
但是,面对如此密集的眼眸,这纸通知还是显得单薄了:仅仅是不再涨价,贫困的孩子就能上得起大学吗?就以浙江一所大学为例,按去年的标准,每个新生进校,得提着7500元报到。这在较为富裕的浙江某些县市,也几乎是农民全年的人均纯收入的100%了,更不要说对那些尚在温饱线上的地区了。如今在农村重新陷入贫困的农民中,有一类就是因学致贫,因学负债,以至多有收到通知书而不去报到的事例。
农村的希望在教育,农家的希望在教育———这应该已经是上下一致的共识。所以,不是走投无路,农民不会放弃来之不易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稳定的希望也在教育。相信大家没有忘记悲剧大学生马加爵,从某种程度上看来,贫困诱使这个心胸狭隘的青年走向偏执和冷酷,只因为一时口角,就对同学大开杀戒。这是一个恶例,对我国的高教事业也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如果我们再不重视高等教育的“有教无类”,如果贫困问题仍然严重地困扰着人数众多的学子心灵,如果贫困子弟难以享受大学扩招成果,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可能就不再是城市与乡村、文明与愚昧、现代与传统之间一座座平顺的桥梁,而成了令人心惊的“泥石流”。
把高校收费置于阳光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远远不够。要让贫困生上得起学,要让他们在上学的时候不再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有关部门还应想得更细更深更周到。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的一句话很有力量,我们国家有能力、也有办法,确保高考新生能够顺利入学,确保在校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他说,只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做。
是的,带着感情,我们的高校,就不会千方百计“挤占、截留、平调、统筹、挪用”收费资金,不会用“按学分制标准收费”、“统一寝具”之类的办法,从学生口袋明里暗里额外掏钱。带着感情,我们就会充分估量到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有针对性地向偏远乡村考生及其家长发放国家及学校的助学信息,发放各高校之间不同的收费标准,让贫寒学子有机会做出力所能及的选择。带着感情,我们或许有可能按照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制定出不同的收费标准,让贫困家庭感受到更多的教育“阳光”。
被教育的“阳光”普照过,自己也会成为一缕阳光———这是教育的功德,也是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