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离手,电脑带着走,名牌服饰穿在身,大学任你游!”这是现在流行在一些大学校园的顺口溜,让人一笑之余,不免关注起大学生的“钱袋子”来。最近,复旦大学就部分高校本科生月消费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又一次将目光转向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带我们走进了这么一群校园内的“富裕一族”。
基本配备不能少
“IBM笔记本电脑9800元,三星手机3500元,索尼数码相机4000元,明基MP31500元……”在刘同学最近几个月的消费清单上,这些大品牌数码产品的开销显得格外刺眼。刚刚跨入大二的小刘很快便跻身“富裕一族”的行列,“没有这些东西,真得很不方便,同学们都有的,我也不能落伍吧!”小刘强调从大一开始,朋友们就开始为配齐这“四件套”作着准备。
调查发现,17.4%的人拥有“手机、数码相机、电脑”三大件,51.7%的人拥有两件以上。其中手机的拥有率为67.8%,而通讯资费也是除了饮食消费之外的第二个大头——人均69.3元。
“他要我们总不能不满足他,毕竟他也考入了名牌大学,花点钱也算是一种奖励。”小林的父母也有些许无奈,孩子一考进大学他们就为他配好了“四件套”,花去了将近2万多。“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家长们信奉的一句名言,也成了孩子们要求父母的法宝。
在读广告专业的琪琪,最近迷上了摄影,“我们的专业和摄影脱不了关系,当然需要好的设备。”琪琪说先前为了做影像处理,买了一整套设备,花了好几万。现在她正在物色一架专业的相机,“好的相机价钱当然要贵,但是拍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贵也值得呀!”像琪琪一样,不少“富裕一族”在挑选商品时都冲着大品牌去,要名牌,重外观,而价钱却常常被他们抛在了脑后。
娱乐交际是重头
个头高高,皮肤黝黑,跑动积极的小李在网球场上挥洒自如,时常吸引同学的目光。“这都是我教练的功劳。”小李说的教练是他为了学好网球请的私人教练,他坦言这笔花费不小,但却强调,这样的投入“很值得,是必需的。”
在复旦的调查中,本科生月平均消费额为659元,中位值为600元,众值为500元,1000元以上的同学比例达到了15.3%。像小李一样,除了吃、喝、住、行一些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大学生花在交际、娱乐等其它方面的开销才是重头。
华东政法学院的小文向笔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她每个月从父母那拿“工资”1500元,“买减肥药品,跳操等,花在减肥上的开销就要500多。”,校外她和同学合租房,每个月650元;还有每月购置新衣的费用、外出游玩的开销……“剩下的那些还不够我吃饭的呢!”。显然在小文的眼中,不少娱乐开销已经像吃饭一样成为了硬性消费。
电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知不觉增加了学生的开支。大学里拥有手机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多,有不少学生早已换过不止一部手机。而学生们的短信费用也占据了移动通讯费的大头,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为了实习与寻找工作的便利,手机费更是一路飙升。
此外,结伴旅游、同学聚会、上饭馆、唱卡拉OK都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流行的交际活动。“不参加,同学们会觉得你不合群。交际差了,以后踏入社会机会也就少了。”在读经济学的小周很有危机意识,他认为现在的付出是对今后的一种投资。
“恋爱中的男生当然不能把荷包勒得紧紧地,会被人笑话的。”小魏说他现在的零用钱是两个人花的,“生日、情人节、圣诞节……这些就不用说了,万一惹她生气了,道歉的礼物、还有平时逛街都得我来。”“没钱的别谈恋爱”是大学流行的一句话。
消费陷入恶性循环
在一家意大利餐厅,我们找到了小倩,服务生的她正在用英语帮助一位老外点菜。“我等下还要去家教呢,抱歉不能聊很久哦。”小倩有些无奈,她说自己现在打四份工,除了做服务生外、家教外,还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兼职;周末还会在一些大卖场做促销。“其实那么辛苦,也就是想多赚点钱,多点零花钱可以买好看的衣服,高级的化妆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富裕一族”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为父母收入高,高官子女;第二种则是靠自己在校外兼职得到较高收入的人群。虽然富裕的原因不同,可能造成他们在消费观念、生活态度、价值观上的不同,但都无一幸免地掉入了消费的恶性循环。
为了看自己喜欢歌手的演唱会,张同学特意买了机票到香港,她表示:“我父母都在国外,只要我高兴,花这点钱他们不在乎。”父母收入高的学生,大都是依赖父母,有钱就花,花完再要,花得心安理得,有时还没来得及要就已负债累累了。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了不良的消费心态。这种不良消费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也助长了学生间的攀比之风,扭曲了校园的人际关系。
而像小倩这些靠自己打工赚钱的“高消费者”,为了能赚更多的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相应地就会接更多的工作。“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光是家教就有6、7份在手,一天要跑好多个地方。”教师们反映,这些学生往往社会工作过于繁忙,无心钻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过渡的奔波,也使得他们疲惫不堪,逃课、缺课现象十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