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繁體 | |||
|
|||
频道总分类: | |
|
|||
一汪水塘里有海洋的气息,一株三叶草上有草原的生机,一个命题可以包容在所有生活素材之中。“话题命题”的形式,正如一艘破冰船,1999年而来,六年开拓,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无论是“标题”的命题形式还是“材料”的命题形式,都绝对不可能再束住众多考生的襟抱了。 熟悉的生活的确可以适应所有命题。徐悲鸿先生不是只会画马,但他最擅长画马——马,是悲鸿先生绘画的“品牌”。他可以画给爱妻廖静文,可以画赠抗日战场的英雄,可以画赠外国元首,也可以画来庆祝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如果他今天还健在,当然也可以用一匹马表达抗击“非典”的愿望与决心。“胸中有马千万匹”,他只需要选择、调整马的姿态神情,改换画的题款印章,就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所有“话题”。当然,一匹马也可以画“转折”、“包容”、“忙”、“安”“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凤头、猪肚、豹尾”、“今年花胜去年红”、“圆形与星形”……。赤兔马可以用来写“诚信”,千里马可以用来写“人才”,瘦骨胡马可以用来写“骁腾”。“踏平崎岖山河在”,“不须扬鞭自奋蹄”,“春风得意马蹄疾”——“话题命题”踏出了一片开阔的芳草地! 我们还可以再设想一个例子。一位著名歌手,最擅长演唱《我的中国心》。我们当然可以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接台词,把他请上各种晚会的舞台。 ①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加铿锵有力。(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举国同心,抗击“非典”的誓师大会。 ②奥林匹克的熊熊圣火召唤着我们,带着希望、带着勇气、带着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出征雅典!(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欢送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雅典奥运会。 ③今天是你五十五华诞,我们的共和国,让儿女们为你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还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 ④印度洋的巨浪冲垮了我们邻舍的家园,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献上真诚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文艺界为印度洋地区海啸的赈灾义演。 ⑤佳节倍思家,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地,我们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拍,让我们同唱这一首心中的歌。(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同一首歌”2005年春节华盛顿专场。 ⑥黄山黄河不会忘记卢沟桥的炮火,长江长城依旧牢记南京城的血痕,国耻,永远铭刻在中国心头!(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一曲“我的中国心”,可以唱彻各种晚会,赢得鲜花似锦,掌声如潮;当然也可以用于所有“话题”或“标题”,激励我们的情感,促使我们去深思。 综上,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标题”或是“材料”,实质都是“不命题”。当然,“不命题”的认识绝不是说不审题。“材料”需要审,“标题”需要审,“话题”也需要审。“话题”命题,往往给一个或一些材料,这些材料不是用来限制,而是用来启发的。启发性的材料可看可不看,可用可不用。看,应从中受到启发;不看,不用,也没有关系。“话题”作文或“标题”作文的审题,只需要集中于“话题”、“标题”。“诚信”,不同于“诚实”——它有诚实,还有守信的含义。“心灵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选择”——它是发自内心的,面对比较重大问题做出的选择。这选择和心灵息息相关:选择了高尚,心灵更纯净;选择了卑劣,心灵被玷污。“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既非单谈“挫折”,也非只论“痛苦”,而是说二者的关系——“遭遇”是不期而遇,“挫折”是挫败屈折,“遭遇挫折”难免产生痛苦,这里要求谈的不是“产生痛苦”与否,而是“放大痛苦”与否。“说‘安’”,是以“安”为核心发表议论。你可以说“安宁”、“安定”、“安稳”、“安全”、“安于现状”、“安于享乐”,从理论上讲,也可以说“安排”、“安置”、“安得广厦千万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安德海”、“安娜·卡列尼娜”——只要你有本事把“安”放在论说的核心位置。“标题”命题给出的“提示语”,既有限制意义,也有提示价值。 命题作文,既然命题,当然需要审题。只是我们必须改变被动、猜测、顺应命题的思维。考场作文“跑题”,并不见得都是“审题”的差错。很难想象哪位学了十二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看不懂“诚信”、“心灵的选择”或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相当数量的跑题恰恰是因为对作文材料的生疏造成的。“审题”实际是文题与素材的衔接。对多数同学而言,考题固然是初次见面,但意思毕竟显豁;那些从“作文素料大全”里临时趸来、相当隔膜、似懂非懂,没有感悟的素材才是衔接中容易出现纰漏的软肋。至于2005年北京高考“说‘安’”这个作文题目,的确有一点审题难度。但这难度仍然不是表现在命题的核心概念“安”字上,对“安”字,高中文化水准的同学没有不理解的;如果真的陷入“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尴尬,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安”的核心地位。这主要不是审题能力的问题,而是审题意识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