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确定高考志愿,最重要的原则是从个人实力出发,根据自身德、智、体综合实力,并结合兴趣、爱好、志向等去确定志愿。那么,如何衡量自己的文化课实力在考生群体中排什么位置呢? 经过多年实践,我认为,通过每年高考前各区县组织的模拟考试成绩,尤其是一模考试成绩,考生可以确定自己在本区整个考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并以之为依据填报高考志愿。 模拟试卷由各区县教研部门命制,其依据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教育考试院制定的各科考试说明,所以试卷的设计,包括题型和难度等方面与全国高考试卷非常近似。模拟考试一般都是三统一,即在统一的时间,使用统一的试卷,采取统一的评分标准。由于模拟考试是按全国高考的要求试卷密封,集中阅卷,克服了各校教师个体阅卷在给分尺度上松紧不一的现象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克服了校级训练在难度系数上把握不一的现象,所以说各区县的模拟考试成绩是比较客观的。就一般而言,一模考试的难度稍大,二模考试更接近高考,一模考试成绩往往低于二模考试。 一般情况下,各区县在三月底四月初进行第一次模拟考试,五月进行第二次模拟考试(多数区县的做法),这两次统练是考生之间实力对比较为客观的依据。其中尤其以一模成绩反映的考生水平最具参考价值。因为一模考试是考生第一轮复习后的一次全面大检测,其成绩基本上能如实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也能揭示其在考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在高考考前填报志愿这种形式下,是考生最好的参考。 可以这样评价各区县组织的模拟考试: 第一,它是全国高考前接近实战的练兵; 第二,它是衡量考生竞争实力的尺子; 第三,它是考生选择志愿正确定位的客观依据。 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后,各区县将会依据考生成绩分布情况和其他因素划出填报志愿的参考线,供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参考。 考生和家长可以依据模拟成绩、区县划定的参考线和有关资料进行定位和选择志愿。考生和家长必须清楚认识模拟考试只是训练不是实战,它与全国高考是有区别的,考生在用模拟成绩定位、选报志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确认模拟考试中自己是发挥正常,还是发挥超常或偶尔失利,如是发挥正常可以作为选报志愿的主要参考依据,如是发挥超常或偶尔失利就不能完全以此为依据。 第二,不能单纯凭模拟总分数作为选择志愿的参考依据,还应考虑到相关科目,因为高考录取时,既要看总成绩又要参考相关科目成绩,所以相关科目成绩不可忽视。 第三,不要用模拟成绩与录取统计资料对号入座。模拟成绩与高考成绩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多数学生模拟成绩会低于高考成绩。倘若拿模拟分数与录取统计资料中各大学录取分数对号入座,往往会导致志愿选择上的失误,所以参考时既要看模拟分数,更要看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 第四,考生在用模拟成绩定位时不要一味追求精确的排名,只要了解大概位置就可以了。这里所说的“定位”是指考生在考生群体中大概的位置,只要找到大概范围、大概位置即可。 第五,用模拟成绩定位是选择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一次成绩不能完全反映考生的实力,在定位时还需要考虑到平时成绩和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 选报高考志愿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考生要多找几个参照点,只有这样定位才能更客观更接近实际。 提醒考生注意:如果模拟成绩不理想,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要放弃最后的拼搏。根据往年经验,只要不放松努力,高考时成绩肯定会提高。这主要有几点原因:各区县组织的一模难度系数一般比高考稍大。阅卷给分尺度上一般从严掌握。考生还有一个月的复习时间,成绩可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