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完成了各科目的考试,从高考考场中走出来时,你要开始认真思考填报志愿的事…… 志愿填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的升学前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如果因为志愿填报不当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那就太不“划算”了。2003年高考中就发生了许多与填报志愿有关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不能只盯着“天、南、海、北” 考生刘宁对北京名校情有独钟,他的三个志愿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可想而知,像他这样紧盯北京名牌大学,如果在考分上没有绝对优势,就很危险了。最后刘宁所有志愿落空,北京名校与他无缘。 还有一位考生,原本要填报西北工业大学的,而其家人希望他去上海读大学,于是他改填上海交大,谁知上海交大“大热”,他以12分之差被拒之门外。 每年都有许多考生,两眼盯着“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名牌大学,把地域作为填报志愿的首要条件。由于这些高校考生志愿集中,投档线一路拉高,许多考生最终只能“望名校兴叹”。 不能只要面子 一位河南考生的高考成绩是612分,如果他志愿填得合理,上重点大学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三个志愿填的全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最后这位高分考生非常不幸地落榜重点高校。事后他很后悔,但当初他觉得只有这样填志愿才有面子。 “面子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只有考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才有面子,否则就低人一等;二是盲目与同学、亲友攀比。有些考生认为:“成绩与我差个档次的都敢报北大、清华,我怎么能低他一档?”还有考生认为:“表兄、堂兄能考上京城名校,我别无选择,只能超过他们。”其结果可想而知。 不能人云亦云 有位成绩刚过重点线的考生,打算报考法律系。他父亲听人说读法律去中国政法大学或中南政法大学比较好,毕业后容易找工作,便执意让他报这两所热门学校。这位考生虽然心里没谱,但也只能“子遂父愿”,硬着头皮上。结果,他没能进入重点大学,最后落到一般本科批次。 有位姓陈的考生,一心只想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父母便打听了历年北航在当地的录取情况,还打电话向当地招生办咨询。招生办的老师在了解了情况后说该生报考北航有点悬,除非报考人数很少,他才有被录取的可能性。显然,陈同学报北航是有很大风险的,但他还是决定为那点“可能性”冒险一试,结果失败了,也没能进入重点大学。 在填志愿时可能会有很多人给你建议,这就要求考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决定。 不能偏听偏信 因为媒体的过分渲染,有一种说法在考生和家长中颇有市场,那就是高校录取线有“大小年”之分。 2003年,有位家长经反复研究,决定为女儿填报南京大学,因为根据“大小年”之说,南京大学2002年分数高,2003年应该低了。谁知南京大学2003年的录取线不降反升,比2002年还高出几分,这位家长叫苦不迭。 实际上,大多数名牌高校历年来的录取线都高,而且起伏不大,考生如果按某些人臆造的“理论”去“碰运气”,其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不能意气用事 一位姓刘的文科考生,成绩上了本科线,但他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法律、金融、新闻等热门专业,又不同意校内和校际调剂,最后落入大专批。 还有个理科考生,只填报了三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通讯和生物工程,理由是这些专业好分配。结果虽然他上了本科线,最终还是去上了专科。 许多高分生都是因为只填报热门专业,又不同意调剂,最终只能落榜或高分低就。其实所谓的热门和冷门是在不断转化中的,再说进入大学后还可以转系、转专业,所以考生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去钻牛角尖。 不能“高估”自己 目前我国还有一些省份是在成绩公布前填报志愿的,这就要求考生能准确估分。每年由于“高估”自己而落榜的考生也不少。2003年河南省就有这么一位考生,他的实际分数是612分,但他第一次就估到620分,他母亲觉得“不满意”,让他再估一次,第二次他估到625分,后来又提到630分。于是,他报了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该省最低分数线是633分,他重点批次落榜。 高估分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许多考生是在拿到标准答案后,觉得自己都是对的,于是将答错的题当答对的题来计分;二是任何考生都希望自己高考成绩好,在估分时对有些本来应扣分的地方就不扣或少扣;三是在估分时对照那些心仪大学上年的录取线,尽量往上靠,估分时就容易高估;四是一些考生担心考得太低,家长会抱怨,索性给自己估高些,让家长高兴;五是作文等主观题得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