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和提档线)如何看待? 孙东东:所谓提档线实际上是一条“虚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线”应当是该高校三年来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它意味着考生能否进入该校;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可选哪些专业;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否随心所欲选择专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平均分。即如果某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百分之百。 专业怎样在“热”、“冷”中找到最佳点? 孙东东:热门专业侧重操作性学科,多为短线专业,人才适用面有限。另外短线专业受政策的影响特别强,国家一旦调整经济某个领域,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就业就受到影响。 家长和考生还需注意,不要在专业名称上望文生义。有的学校给专业起名追逐眼球效应,滥用“工程”、“管理”和“国际金融”等名称,家长对此要仔细甄别。 “冷专业”多指一些不热的长线专业,如数学、物理和化学,但这类专业基础比较厚实。目前高校专业还存在“冷招热分”的现象,如北大的小语种、文、史、哲,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学生就业选择余地多。对于类似农、林、牧等“冷门专业”,北京考生选报的话,将来在学历上可获得更多益处。 建议那些今后打算深造的优秀学生在大学本科念注重基础的专业,如数学等带“学”字的专业。 沈献章:从专业来讲,不要将专业面限制得很窄,应“冷”、“热”兼顾。对“冷”、“热”要有一个辩证的、长远的观点,现在的“冷门”不等于将来是“冷门”,现在的“热门”也不等于今后也是“热门”。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是相对的,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的专业。现在专业模糊已成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院系招生,宽口径,厚基础,在大一、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或允许换专业。农、林、水、师前几年冷,现在不冷;财经类前几年热,现在就业也比较困难。从地区来讲,不宜集中在一两个大城市,应尽可能兼顾其他地区。 一般参考一模成绩 报考外地“别有洞天” 考前报志愿考生应参考哪次考试的成绩最合理? 尹宗禹:就北京考生而言,高考前填报志愿有二次模拟考试,一般以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一些区县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在正式填报志愿前也出来了,那么考生自己要认真、慎重地权衡一下,哪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水平,更反映自己的实力,如果是第二次模拟考试更能反映自己的实力,那么就以第二次为主要参考依据。 高校录取的大小年规律如何把握? 高桥:高校录取大小年是指高校在某省市招生时,一年录取分数比较高,下一年录取时分数下降的交替重复现象。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分析上一年各高校录取分数线时,因不敢报高分院校而涌向低分院校,使得上一年高分院校分数线下降,而低分院校因填报人数多而分数线上升。因此考生一定不要只看上一年情况,而应参考所报院校几年的招生情况。 尹宗禹:高校录取大小年之说没有一定规律,每一个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知道有多少考生报了这个院校、这个专业。填报志愿要从自己的喜好、特长出发,要从自己的实力出发,不要把宝押在所谓大年、小年上。 沈献章: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北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北京教育考试院编),了解该校近三年在京招生计划、专业、各专业人数、分数段,看这三年的录取分数是基本稳定,还是有较大的起伏变化。从中掌握该校大、小年的变化规律。 高考录取时学校安排专业的依据是什么? 是否只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 孙东东:遵循下列原则:分数相同看志愿、志愿相同看分数、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 北京考生应如何报考外地院校? 尹宗禹:北京考生要认真、充分考虑外地院校,有些考生说外地院校招生人数少,不敢报。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还有一个相关系数,招生少、报名也少、录取率不一定低。北京考生报考外地院校要想清楚,万万不能一旦被外地院校录取又是不适应、又是想家、又是后悔。 孙东东:北京考生往外迈出一步,就会有很多的选择。建议北京学生,尤其是理科成绩中等、文科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考虑外地院校,因为北京高校格局中缺少类似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种档次的学校。具体地讲,对于一般本科线上、重点本科线下的考生,可选报外地的好学校,对于专科线上、本科线下的考生,也能选到不错的外地高校。 沈献章:今年外地在京招生高校441所,招收17314人,比去年增加了2047人,占招生计划的21.5%。外地在京招生高校多数为部委院校,师资力量也很强。当在北京竞争名牌大学实力不足时,宁可上外地的名牌大学,不上北京的一般大学。有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在京招生困难,不但分数低,每年还有降分录取的可能。 我算了一笔账,北京市今年高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