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斧、铜鼎……计算机、航天器,语言、文字……哲学、艺术,无一不显示人类伟大而神奇的创造力。为了生存,人类创造着工具;为了精神,人类创造着思想。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创造的精灵在何处?在经历了丰富的创造实践活动之后,人类开始捕捉这充满魔力的精灵——创造原理。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许多创造原理,而且这些原理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什么不借用创造原理来指导我们阅读呢?本文准备就八个基本创造原理作一次阅读指导的尝试。八个基本创造原理包括组合原理 、移植原理、逆反原理、迂回原理、换元原理、分离原理、强化原理和群体原理。
【组合原理与阅读】
按照这一原理,人们只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软件(包括原理、方法、技术及构思等)或硬件(包括仪器设备、材料及物品等)适当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新事物。橡皮与铅笔组合就可创造出橡皮铅笔(据说,发明橡皮铅笔的人还成了大富翁呢),小风扇与太阳帽组合就可创造出“凉快”太阳帽,生物与化学组合可创造出生化学,散文与诗可组合创造出散文诗,诗和小说可组合创造出诗体小说……据资料表明,在现代科技创造成果中,绝大部分得益于组合创造原理。
在阅读中怎么运用这一原理呢?将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甚至看似缺乏联系的材料)组合起来思考,则可能产生新观点。比如,1999年“11·24”特大海难事故中,“大舜”号沉没地点离海岸只有1500米,从发出求救信号到沉没,“大舜”号在海上漂浮了7个多小时,“大舜”号上发出的第一个求救信号是一名乘客用手机打出来的,有一艘货船从它旁边经过,直到解放军686号舰艇急匆匆赶到。船上近300人,生还者仅22人,1/10不到。单独分析这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再看另一则材料。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茫茫无边的北大西洋冰海上沉没,漂浮不到4个小时,距离最近的船也要近4小时才能到达,船上人数共2200人左右,生还者700余人,近1/3。两相组合,则发人深醒,难道仅仅是我国海上救援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如果再组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情节,我们更可看到: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对人的生命、生存权却极为不珍重!
组合其实是综合,综合就是创造。世界总是千丝万缕地联系着,我们组合各种材料,寻找新联系便会得出新结论、新观点、新思想。
【移植原理与阅读】
把已知的概念、原理或方法直接或稍加改造后移植到其他领域也可实现创新。物理学上的浑浊理论移植了中国古代八卦哲学思想,现代美学也移植符号主义、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想。毕加索是现代抽象画派大师,他的画作价值连城。其实,他是移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写意精神。庞德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而他的诗歌理论也是移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法。
阅读中,我们移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思想观念,就可得出不同的见解。比如莫泊桑的《项链》,我们移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分析论,则可认识到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倘若我们移植人性论的观点,我们则可以看到玛蒂尔德顽强奋斗的精神美和善良守信的人性美。又比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从美学角度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清纯、幽远的意境,是一首纯美诗;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体现了相对与平衡的有机统一。
要运用好移植理论,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思想,储备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历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美学的……
【逆反原理与阅读】
自然界及社会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当从一个方向久攻不克时,从另一个方向就可能奏效。逆反原理其实是逆问思维的具体体现。考察诸子百家的思想,即可理解逆反原理的魔力。孔子提倡入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困厄于陈、蔡之间,七天没吃一顿热饭,仍诲人不倦,正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而庄子提倡出世精神,重在修身养性。为此,庄子宁可做一只拖着尾巴自由自在地在泥里爬行的神龟,也不愿到楚国为相。孔子提倡以“仁”治天下,韩非则提倡以“法”治天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反谈琵琶”,各抒己见,皆卓然成家。
阅读中,逆反原理经常用到。比如,读典故“东施效颦”,我们则可“反弹琵琶”,肯定东施的爱美之心和好学之德;读成语“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也可反其意:真正的英雄岂能无用武之地?不能创造、开拓一块用武之地又何谈英雄?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传统理解认为表现了诗人嗟老伤穷的意绪。诗人傍晚意绪不适,难以排遣,于是决定驱车前往乐游原,以求消解,但看见夕阳残照反添悲愁;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只是”不应作“只不过”讲,因为古义中没有这样的义项,而应作“止是”、“仅是”,因此,诗应表现诗人感动于夕阳,愁绪尽消,进而赞叹夕阳之美。
创新就是否定或修补旧有传统、习惯,逆向原理正是通过否定而创新的策略。
【迂回原理与阅读】
军事上有迂回战术,“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是。当从一个主攻方向不能得手时,改为从其他方向进攻,就容易取得成功。迂回原理其实是思维角度和方法的改变。条条大路通北京,此路不通,彼路可通。用在阅读中,则有两点启示:一,可更换思维角度认识当前信息材料;二,可更换阅读方法获得审美体验和创新成果。材料:一次残疾人游泳比赛,来了一个没手没腿而耳朵硕大的运动员。服务员感到奇怪,认为他不可能游泳,但这名运动员说他能靠耳朵游泳。经下水检测,果然快如梭鱼。比赛结束,这名运动员不仅没获奖,而且不见了——沉在水底,死了。原来裁判员按比赛规则给他戴上了游泳帽。从运动员耳朵硕大的角度思考,可知:用进废退;从服务员角度思考,可知:常规思维易失准确判断;从裁判员角度思考,可知:规则应灵活,死条款害人;从这名运动员角度思考,可知:以死捍卫铁的规则,可敬,或盲目自信,不辨实际,可悲。同一则材料,角度不同,获取的信息亦各不相同。又比如,阅读北朝民歌《敕勒歌》: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