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枣儿》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枣儿”既是标题,也是全剧的线索。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凝聚着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着亲情和历史,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因此,“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文中提到的“枣儿”与“巧克力”的冲突,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展开教学。“枣儿”是传统生活,是农村社会的象征,而“巧克力”则是现代社会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巧克力”浓郁的香甜中,而忽略了“枣儿”甘甜醇厚的味道。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提示,剧本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纵观全剧,人物对话平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生动诠释额了人物的心理与情感。老人的语言朴实亲切,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蕴含一定的生活道理。例如:“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慢慢吃才能吃出甜味。”品读老人的语言,一位沧桑孤独的老人形象似乎就在我们身边,让人心疼,让人感慨。小男孩的语言则天真活泼,充满孩童气息。例如“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还是皱皱巴巴的甜呢。”透过语言一个小男孩的单纯简单都呈现了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物的台词,也要关注舞台提示,这对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剧中老人的舞台提示,例如“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心事重重”等,帮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小男孩的疼爱和怜惜,对儿子枣儿的思念之情。学情分析:1.基础层面: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戏剧,但是还不是特别熟悉。《枣儿》这个剧本篇幅相对较短,但是文中有大量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比如“枣儿”、“巧克力”等,学生理解较困难。另外剧本中有些生字词,例如蹑手蹑脚、囫囵等,要引导学生识记。2.内容层面:《枣儿》这一剧本呈现了“留守老人与儿童”这一社会现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蕴含在其中的亲情,老一辈的深厚乡情等。但是对于剧本中所表现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人们对传统和精神家园的追寻,以及企盼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