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1教学设计:课题《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鲁迅教材分析本课文是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是针对当时一些人悲观失望的论调,创作此文,赞颂“民族脊梁”,唤起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者从两个方面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调,一方面揭露批驳;另一方面又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最后,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有驳有立,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学情分析1.学生对作品背景的陌生;2.对于鲁迅语言的理解;3.初次接触驳论的论证方式;这些都给学生深刻解读文本带来困难。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观点;把握作者的观点。2.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作者富有战斗力的语言,鉴赏作者的语言风格。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教学重难点难点:品味作者富有战斗力的语言,鉴赏作者的语言风格。课时安排共计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观点;把握作者的观点。2.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教学重难点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教学流程“默读——朗读——品读——背读”,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4分钟导入:介绍介绍作品写作材料。——出示“ppt”;读资料,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情景引入,激发兴趣;了解文本背景。2.默读课文6分钟语文基础字音、字义:出示ppt(字词略)按要求读准字音,会解字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3.研读课文20分钟品读:边读边品。一、思考: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作者树立的观点。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并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案。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