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统编本《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文本特点的发掘(一)回忆视角的个人化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在大众中早已获得了固定的评价称谓,而萧红摆脱了这些权力话语的制约和干扰,采取了一种纯私人化的写作态度,她把鲁迅先生从神圣的祭坛上请了下来,也让他脱离战场,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回归到普通生活的日常图景中,给予大众一次接近真实鲁迅的机会。让读者触摸到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和蔼可亲的鲁迅,得到了一种从政治话语的叙述中永远无法获得的鲜活印象。(二)回忆内容的零散化萧红创作上的独特风格,把一个个细碎的生活场景进行图画式的归并和拼接,也就是片断式的结构方式。文章没有任何明晰的时间或空间意义上的一以贯之的逻辑顺序,而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加以整合。这种把生活碎片、细节、意象性的事件加以串并的结构方法,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更具有一位女性作家直觉思维的特性,从而更便于凸现具体生活中的具体的鲁迅。情绪在这里作为强烈的表达欲望,远远胜过了语言叙述的迫切性。(三)回忆情感的亲情化萧红这篇文章对鲁迅的回忆中,我总觉得具有一种对原型意义上的“父亲”形象的追寻。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作者,近乎啰嗦的叙写,其实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声吻口气进行倾诉,比如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地出现“鲁迅先生”这个称谓,在不违反语法规范的情况下,绝不用代词“他”来称呼,其中的钦敬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表面的师长身份蕴含着本质上的精神之父的诉求。(以上三条摘自《解读萧红的》孙瑞峰白银市育才学校)(四)回忆范围的扩大化萧红只想把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原生态的表达出来,不单单回忆鲁迅,还回忆他周围的亲人,写许先生,写海婴,不吝笔墨,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背景化”记忆真实地加以再现。(五)文本语言的家常化整篇文章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声吻口气进行倾诉。近乎啰嗦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在凄婉幻灭中对情感交流的伙伴的眷恋和不舍,此文与《呼兰河传》风格相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