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