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平台.三年来,通过实践与反思、同行交流、专家引领,教师的专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实验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曾经没有注意将教师的技术学习与教材研讨同步进行,结果部分教师认为技术难学,教材研讨也没有很好地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我们进行了反思,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求,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技能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教材的研讨也应该包括信息技术的技能.所以后来就将技术学习与教材研讨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具体过程如下: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体现了教师信息技术在做中学的特点.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比对信息技术的高,单纯的研讨教材不易引发交流;而面对信息技术,教师基本上都是新生,当具有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欲望时,同行的交流便自然形成.当交流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专家的引领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总是不断地采取实践与反思、同行交流、专家引领这三种形式,形成了信息技术、教师、专家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案例学习对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从实验一开始,我们就认为案例是课题研究的源泉,于是将案例分析作为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各所实验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它不仅对课题的研究产生直接的后果,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虽然有的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但也能从某个角度反映出教学的问题;虽然有的案例描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情景,但也能引发研究者思维的风暴.下面是实验教师的一个小案例: 星期三晚,明天的课是“函数的单调性”,我想让学生用TI-92Plus图形计算器进行研究.但在备课时发现,当图形计算器作出函数y=x2的图象后,用Trace功能跟踪图象上的点,界面上的坐标显示,光标怎么也落不在原点上.我想机器如果真是这样,那怎么让学生发现单调区间是[0,+∞)?先不用下结论,再画一条直线y=x,看看机器能不能求出它们的交点?......经过试验,机器能求出它们的交点.看来机器没有问题,最好还是问问其他老师吧. 问过他们,看来也都不太清楚,不过???让我用Zoom功能放大试一试.Zoom功能怎么用?我先翻一翻书吧. 用Zoom功能后,情况有所好转,跟踪的点离原点越来越近了,不过还是落不在原点上.难道要无限地放大下去吗?......准备放弃时,我有了意外的发现: 经过放大后的图象回不到最初的状态了.反复研究才发现,图象放大后窗口自然就改变了.要回到原来的状态就只有重新设置窗口.在设置窗口时,我又遇到了难题,“xres”是什么?怎么设置这个量?查阅资料后了解到,“xres”是像素分辨率.会不会像素设置的原因呢?现在机器xres的设置是2,改变一下试一试.终于找到答案了,原来光标移不到原点是因为像素设置大了,将像素设置为1以后,光标就可以落在原点上了. 已经快12点了,看来学习图形计算器还真要花点功夫,不过明天的课有底了! 这是一个设计实验课的小故事,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名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就是类似这样小小的案例,如果不及时总结,就稍纵即逝.“要求教师实践后要反思,案例的总结是最好的反思;要求教师进行同行间的交流,案例是连结大家的纽带;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案例是专家的航标.” 许多实验教师正是靠着三年的案例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 在“三(三)4.如何改进学校的教研”中,已经介绍了课题研究与学校教研相互促进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通过实践与反思、同行交流、专家引领的课题研究模式,实验教师的专业得到了发展,他们又将这种模式带到了学校的教研中,不仅使课题研究与学校教研相互促进,还成了学校教研的引领者. (4)在局部与整体协调发展中崭露头角 在三年的课题实验中,常常是几个实验教师的成长不仅影响了几个实验班,还带动了一个年级;《整合本》的实验不仅影响了整个数学科,还带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一个项目的实验不仅影响了一个学校,还带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我们认为,是整体促进了局部,而局部又积极地融入整体并对整体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课题实验中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发展,而引发这一连串反应的源头是实验教师.实验为教师搭建了平台,通过教师的努力,他们很快得到了成长.从“三(一)4.实验成果评优及交流”中可以看出,实验教师已经在学校乃至地区崭露头角. 8.校本课程的开发 云南实验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将课题实验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在一起.三年来,不仅为学校积累了信息技术的资源和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还为学校积累了盘活这些资源的人才.这一切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实施的可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纳入校本课程,扩大到学校的更大范围.选择中学数学教科书中适合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编写一套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校本教材,并在学校使用.具体内容包括: 在课题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数学实验的内容,完善数学实验的模式,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在高中年级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学习. 在课题实验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学习的整合,扩充了教材的内容,积累了一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有益的问题,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学生课外数学学习. 通过课题实验发现,信息技术已经将数学与其他理科联系在一起,对各科的学习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基于此,学校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开展综合理科的学习,与国家课程课程形成互补. 大部分的实验教师在课题中成长起来了,这一现象值得关注.我们应该对他们成长的途径作进一步的研究,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作为学校教师学习的教材. 9.实验评价 虽然每学期末,都组织学校对实验班进行全面的总结性测试和问卷调查,但由于高二年级文理分班的因素,造成实验班学生有变动.这里仅对2002──2003年度高一年级的两次实验学校统一测试、两次学生问卷调查,以及2003──2004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对比班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介绍.为了保证样本的稳定,均从相同的529名学生中抽样. (1)两次统一测试情况 表10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分 题 号 3 4 5 6 8 9 10 11 16 18 总计 平均分 3.30 2.96 0.70 2.09 2.00 2.35 1.57 1.74 3.65 6.57 26.93
表11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不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分
题 号 | 1 | 2 | 7 | 12 | 13 | 14 | 15 | 17 | 19 | 总计 |
平均分 | 1.83 | 1.39 | 2.17 | 2.89 | 3.80 | 3.91 | 6.54 | 5.43 | 4.00 | 31.96 |
根据表10,11可以得到,全卷的平均分为58.89,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得分率为0.55,不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得分率为0.62.
表12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统一测试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分
题 号 | 1 | 3 | 4 | 6 | 8 | 11 | 12 | 14 | 16 | 17 | 21 | 22 | 总计 |
平均分 | 2.62 | 2.43 | 2.51 | 2.85 | 1.52 | 3.12 | 3.68 | 1.69 | 1.03 | 6.13 | 4.01 | 2.01 | 33.60 |
表13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统一测试不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分
题 号 | 2 | 5 | 7 | 9 | 10 | 13 | 15 | 18 | 19 | 20 | 总计 |
平均分 | 2.48 | 1.89 | 1.93 | 1.95 | 1.91 | 1.52 | 0.29 | 4.98 | 3.22 | 3.96 | 24.13 |
根据表12,13可以得到,全卷的平均分为57.73,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得分率为0.63,不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得分率为0.51.
两份试卷对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都有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可方便地用信息技术直接得解,而不用信息技术则不易得解;第二个层次是用信息技术虽然可以得解,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学概念的理解都有一定要求,相反,不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有较方便的解法;第三个层次是用信息技术不能直接得解,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设计试卷时,偏重于后两个层次的要求.并且,可用和不可用信息技术的题量基本相等.对比两次测试的得分率,第一次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得分率比不可用信息技术的题目的平均得分率要低,而半年后第二次的情况却恰好相反.这说明,学生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提高,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增强.虽然第二次测试的总平均分下降了,但第二份测试卷的设计难度比第一份要大,两次测试的平均分相差不大,从这个角度上看,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平反而应该是有所上升.虽然《整合本》的内容有所增加,在要求上有所提高,但从两次测试的情况看,《整合本》的教学要求已基本完成,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是基本成功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可行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78 | 85 | 34 | 262 | 137 | 448 | 83 | 20 | 27 | 65 |
B | 336 | 233 | 204 | 140 | 39 | 56 | 360 | 92 | 157 | 182 |
C | 87 | 183 | 265 | 37 | 51 | 25 | 71 | 372 | 323 | 259 |
D | 28 | 28 | 26 | 24 | 107 | 15 | 45 | 22 | 23 | |
E | 66 | 195 |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学生问卷调查各题选项人数比例如图36所示.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A | 55 | 93 | 112 | 299 | 128 | 484 | 91 | 16 | 22 | 103 |
B | 463 | 328 | 343 | 169 | 8 | 32 | 397 | 96 | 166 | 259 |
C | 6 | 102 | 72 | 10 | 68 | 13 | 22 | 378 | 315 | 150 |
D | 5 | 6 | 2 | 13 | 124 | 9 | 39 | 26 | 17 | |
E | 38 | 201 |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学生问卷调查各题选项人数比例如图37所示.
①在实验过程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经常使用的学习工具,并且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是B(图形计算器),也有部分学生利用A(计算机)进行学习.高一上学期还有少数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甚至不经常使用任何信息技术工具,但到了下学期,这种情况有了改变.这说明,图形计算器可广泛运用于高中数学学习.
②经过第一个学期的实验,对数学B(感兴趣)和C(一般)的学生占大多数,A(很感兴趣)和D(不感兴趣)的占少数.再经过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对数学B(感兴趣)的学生占了大多数,C(一般)和D(不感兴趣)的明显减少,但A(很感兴趣)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这可以说明,教材、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但不能说明可使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因素之一.
③上学期对《整合本》B(喜欢)和C(一般)两方面的学生为主.到了下学期,则只以B(喜欢)的学生为主了,C(一般)的学生明显减少,D(不喜欢)的学生也有所减少,A(很喜欢)的学生有所增加.这说明,《整合本》(第一册上)和《整合本》(第一册下)不仅适合学生学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收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④从对学生喜欢《整合本》的原因调查来看,两个学期的主要原因都是A(对提高数学成绩有用)和B(对提高计算机水平有帮助).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学生看重数学成绩和计算机水平,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也感受到了使用《整合本》对提高数学成绩和计算机水平的作用.经过两个学期的教材实验,认为使用《整合本》C(好玩)、D(图形画得好看)和E(其他原因)的学生都有所减少,但一直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E(其他原因),这就要求在今后教材的改革中进一步地研究学生的多种因素.
⑤从对学生不喜欢《整合本》的原因调查来看,没有哪方面的因素特别明显,E(其他原因)略多一点.说明学生不喜欢《整合本》的原因很复杂,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但从B(学了没用)的人数有所下降来看,学生经过一年的实验,对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⑥两次调查都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数学课上A(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器)).这说明,通过实验学生主动要求变革数学学习方式的欲望增强.B(看老师做好的课件)和C(不要使用信息技术)的微小比例,说明不使用信息技术或以演示为主的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以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整合来带动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
⑦两次调查都显示,信息技术对普遍学生的数学学习都B(有帮助),即使上学期少数认为C(无所谓)和D(没有帮助)的学生数,半年后人数都有减少,特别是认为C(无所谓)的学生数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学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了加强.但由于认为A(有很大帮助)的比例一直都不大,所以不能盲目地夸大信息技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
⑧由于《整合本》在《普通本》的基础上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强调问题情景的创设,增加了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内容,这就使得《整合本》的内容增加了.但调查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整合本》的内容C(适量),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D(偏少),且两次调查的情况基本一致.这说明,这种内容的增加对大多数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是基本适宜的.对约20%的学生认为A(太多)和B(偏多)的原因,还需作多方面的分析.
⑨由于课题实验是选择在有信息技术条件的学校进行,这些学校的建设和生源都不是最差的,所以《整合本》在《普通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题目数量,加大了部分题目的难度,试图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适当提高教学的要求.两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约有60%的学生认为《整合本》的题目C(适当),只有约5%的学生认为D(难度小,量较少),而有约约35%的学生认为A(难度大,量太多)、B(难度大,量较多).这说明,《整合本》的题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属于中等难度,题目的数量基本合适.
⑩上学期约有45%的学生认为《整合本》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上A(很好)和B(较好),半年后这一比例就提高到了近70%,且认为C(一般)的比例则由原来的约50%降为约28%,认为D(较差)的比例则一直不到5%.这说明,随着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肯定了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这套在我国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其设计是基本成功的.
2005年1月,对高三年级的两个实验班105名学生 ,和两个非实验班11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A | 3 | 22 | 19 | 98 | 18 | 7 | 6 | 26 |
B | 100 | 59 | 63 | 6 | 83 | 22 | 29 | 53 |
C | 1 | 21 | 19 | 1 | 3 | 73 | 67 | 24 |
D | 1 | 3 | 4 | 1 | 3 | 3 | 2 |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各题选项人数比例如图38所示.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A | 15 | 9 | 8 | 42 | 1 | 19 | 21 | 3 |
B | 0 | 32 | 39 | 48 | 27 | 39 | 41 | 11 |
C | 18 | 58 | 48 | 22 | 45 | 52 | 48 | 69 |
D | 79 | 13 | 17 | 39 | 2 | 2 | 29 |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非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各题选项人数比例如图37所示.
①绝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都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并且以图形计算器为主.而非实验班只有少数学生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其中还有相当部分使用科学计算器.如果认为选A(计算机)、B(图形计算器)、C(科学计算器)为使用信息技术,选D(没有)为不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对实验班学生和非实验班学生这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假设检验,可以得到p-值小于0.01.所以,对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就有99%的把握认为参与课题实验与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有关,通过课题实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实验班对数学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比例都高于非实验班.如果认为选A(很感兴趣)和B(感兴趣)为对数学感兴趣,选C(一般)和D(不感兴趣)为对数学不感兴趣,那么对实验班学生和非实验班学生这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经常对数学感兴趣进行假设检验,可以得到p-值小于0.01.所以,对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就有99%的把握认为参与课题实验与对数学感兴趣有关.
③实验班对教科书B(喜欢)的学生比例突出,非实验班对教科书B(喜欢)和C(一般)的学生比例突出,其中表现为C(一般)的学生比例稍多.而两种班级对教科书A(很喜欢)和D(不喜欢)的学生比例都不高,实验班A(很喜欢)的比例稍高一点,非实验班D(不喜欢)的比例稍高一点.可以这么认为,《整合本》更受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的欢迎.
④实验班有超过90%的学生希望在数学课上A(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器)),而非实验班A(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器))和B(看老师做好的课件)两项的比例约为80%.这说明,信息技术已经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果认为选A(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器))为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选B(看老师做好的课件)和C(不要使用信息技术)为不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那么对实验班学生和非实验班学生这两个分类变量是否希望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进行假设检验,可以得到p-值小于0.01.所以,对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就有99%的把握认为课题实验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观念有关.
⑤实验班学生的选项都集中在B(有帮助),而非实验班学生的选项则分散在B(有帮助)、C(无所谓)和D(没有帮助)三种情况.如果认为选A(有很大帮助)和B(有帮助)为信息技术对学习有帮助,选C(无所谓)和D(没有帮助)为信息技术对学习没有帮助,那么对实验班学生和非实验班学生这两个分类变量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是否有帮助进行假设检验,可以得到p-值小于0.01.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坚持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
⑥虽然《整合本》的内容比《普通本》多一些,但实验班选C(适量)的学生比例要大于非实验班,且两种班级选D(偏少)的比例都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通过课题实验,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另外,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有关.
⑦虽然《整合本》的题量和难度都比《普通本》大一些,但实验班选C(适当)的学生比例要大于非实验班,且两种班级选D(难度小,量较少)的比例都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通过课题实验,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⑧实验班有近80%的学生认为《整合本》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上A(很好)和B(较好),而非实验班只有约10%的学生认为《普通本》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设计上A(很好)和B(较好).可以这么认为,《整合本》通过在《普通本》基础上的改编,基本体现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005年6月,第一届实验班毕业了.各实验学校反映,他们这一届的高考数学成绩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实验班的数学成绩比对比班有显著提高. 表12是曲靖民族中学实验班与对比班2005年的高考数学成绩 .根据该表的数据,至少可以从个别学校的一个侧面认为,三年的课题实验有利于大多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的教学和学习是可行的.
三年来,云南实验部分实验学校注重以教材内容的变化带动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发教学全面的变化;以数学课题实验的成果带动其他学科的改革,以学科的改革引发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改革.通过课题实验宣传了学校,使学校走在当地学校的前列,并在地区的教育改革中独占鳌头.象蒙自第一高级中学这样一所普通中学,最近却能以其突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了正在进行的全省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学校.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