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法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音乐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很强。就理论这部分来说,是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的一门课程。因此,音乐教学法课如何发挥其“组装车间”的作用,既能提高教学法理论水平,又可以增强教学实践能力。近几年来,这一问题一直为担任该学科教学的教师所关注。音乐教学法作为师范生的一门教学能力训练课,其理论部分不仅教师教起来不容易,学生学起来亦深有枯躁、单调之感。因为,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一是难以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能力的重要;二是也很难转变学生对该学科的偏见,即学教学法理论不如学技巧课(声乐、键盘和器乐)来得快。 所以,我们必须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经过对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教学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教学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有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国外五种音乐教学体系”、“怎样评价一堂音乐课”、“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部分的章节,不必搞讨论,以免流于形式。其次,讨论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难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事先必须安排好,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同学重点发言,内容要尽量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这样可以避免课堂上面面相观,即使是启发,也需要时间。 教学讨论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要恰当地选择讨论思考题,这是确保讨论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讨论题不能太抽象(太抽象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一)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入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成”等等。 (二)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入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等。 (三)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等。学生方面,要根据思考题的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导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仅仅是为了课堂讨论取得好的效果的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思考题的启发,使学生脑中的模糊想法归结为一个系列问题,并通过讨论暴露出来,以达到对音乐教学法理论的实质的理解。 教学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 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明教学讨论作为音乐教学法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教学法概念的有效方式,希望大家根据各自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相信通过讨论肯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但如果马虎对待,收获当然不大。提示他们在准备中对暂时不理解的概念和内容可以记下来,在讨论课上提出来,以求其问题的解决。此外,还要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日渐上升。可见,课前的布置交待是课堂取得较好效果的必要保证和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分为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得好,时间允许的话,我们主张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可以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那些胆怯的同学,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五到八名同学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取来自学生方面的教学反馈,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小组的主角。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机会,有的放矢地提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即使争论起来也无妨。这种采用“生问生答”的教法,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论辩中,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小组讲座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教学园地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老师从中可窥一斑,同时,各组的意见也相应得到了沟通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把各组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课堂总结,既是对讨论中遗留问题的解答,也是对全部内容的归纳。 教学讨论作为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概念的理解、观点的验证、以及整个学科知识的消化和掌握,均发挥着其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讨论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培养合格师资所具备的某些教学能力发挥着独特的效应,是其他任何教学辅助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概括起来,课堂讨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一方面是主导的,而另一方面则是从属的。主导方面经常是口干舌燥,唱独角戏;从属方面兴趣索然,发言机会甚少。结果造成学生思路狭窄,对课堂的内容也只能是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在笔者接触过的八届十四个班级(含本、专科)的学生中,均有过这样的反映:听老师讲课时,似乎听懂了,但课后看书、整理笔记,或去模拟实践时,又觉得没有完全理解。因此,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的确要有一个逐渐吸收和掌握运用的过程,这恰恰又是单单依靠课堂讲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教学讨论就像一剂促进消化的良药,它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为学生创造了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依赖的双边关系。 (二)讨论课开阔了学生视野。 如前所述,课堂讨论以小组形式为主,大家将很少有思想顾虑,彼此也不会感到拘束。这种以插话、自由发言、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教学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信息交流。最初的讨论,往往只局限于思考题范围,可随着讨论的进行,问题的实质也就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了。同时,大家自然而然的不再受思考题的约束,能把自己的见解亮出来,供大家评判。一旦大家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必然引起同学间激烈的争辩,也就使课堂讨论达到高潮。很多同学反映,讨论课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在讨论前都要参阅有关资料,在讨论中相互交流,既有益于更新意识,也有助于拓展思路。因为,有些问题学生们在听课或看书时可能有疏忽,或根本没注意,在讨论中一经同学启发,便能引起重视。 (三)讨论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的形式所以能为大多数同学接受,原因即在于:处于改革时代的大学生,对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颇感兴趣,他们也愿意配合教师做一些尝试。因此,大多数同学讨论前都能充分准备,他们不仅仔细精读教材、翻阅笔记、查看有关资料,而且还做大量的躬亲活动。例如:“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这个议题,学生们不仅认真追溯了自己的经历,而且还利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分别走访了本市正在进行奥尔夫教学法试验教学的五所中小学和一所幼儿园,尔后分别以成功的经验和盲目引进的败课教训为依据,提出了“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要考虑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基础条件”的论点,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同学深有感慨地说:上学三年多,学了十几门课程,只有在教学法上才能够得到一点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果其他课程也搞一点类似的讨论,既可以交流学习体会和信息,互为补充,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对今后从事教师工作会大有裨益。 (四)讨论课比平时答疑收效大。 音乐专业的许多课程在课后都需要个别回课,既答疑、解题、改题。例如,声乐课后的合伴奏、指挥课后的单兵训练、和声学和复调学等作曲理论课后的改题,等等。教学法也不例外,特别是模拟教学前的试讲。问题是学生中很少有人重视这种答疑式的回课。这并不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存在疑点,而是答疑这样的方式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面子观念严重,怕老师笑话;三是答疑一般都安排在课余,往往与其他活动冲突,而且常常是地点难以选择和安排;四是学生本身学习自觉性不够。然而,课堂讨论解决了上述矛盾,学生对此亦感兴趣,能引起共鸣,因此比平时答疑收效大。 (五)讨论课对教师自身提高也是一个促进。 开展课堂讨论,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思考题,要难易适当,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经常注意学生的课堂情绪,有意识地从辅导、批改作业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此外,为了能够驾驭课堂,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尤其是阅读方面的努力,面要宽,要投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本身也是督促教师自身提高的极有效的措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从作业和个别同学处了解到一些情况外,对普遍的教学状况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而课堂讲座恰恰能充分地暴露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从中了解到学生对本学科乃至横向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今后加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时间上,也缩短了教学信息反馈的周期,并从中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及其转换情况,以利于调整和充实。 (七)讨论课课后的总结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通常情况下,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已在讨论中得到解决,但也有一些争议不下的问题,迫切需要教师解答。所以,讨论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往往是将新旧知识联系后,带着新的问题,怀有一种期待的心理来听教师具有权威性的总结的。这时的学生是主动的,其效果比利用其他时间总结要好得多。五、应注意的问题从中学音乐教学法课堂讨论的效果看,它对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有的同学起初对讨论持怀疑态度,认为“听同学说是浪费时间,只有听老师讲才有收获”;还有的同学胆怯或怕说错了丢面子;极个别的同学态度不端正,讨论前不准备,讨论时不发言。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排除阻力,坚信讨论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其次,必须对这些学生做耐心的引导、督促工作,鼓励他们从讨论中去体会讨论的必要性,困难是会克服的。课堂讨论这种形式,作为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很不完善,衷心希望大家对这种做法多多提出建议,使这门课程更好地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发挥作用。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