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哲学的真理、知识就是偏见,丝毫不降低哲学的格调和尊严。通过对哲学知识特性的恰当定位反而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哲学的尊严。哲学的“偏见”相对于“全见”,虽说是“偏”,但仍是哲学家深思熟虑的“所见”和“所得”,是哲学家的“独得”、“独见”。“梦”是人人都熟悉的现象,但只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才充分发现了梦的奥妙,建立了梦的哲学;“现象”是人人见到的“现象”,但只有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才率先建立起了“现象学”;“解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但只有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才建立起了“哲学解释学”。这只是俯拾即是例子中的几个例子。所有的哲学偏见,其见不易,其得实难。这正是哲学家之被称为哲学家的理由,也是我们不把“哲学家”的称号轻易赋予给一个人的理由。
一个哲学家的“偏见”,对于这个哲学家来说是“主见”,对于信奉这种哲学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成见”。哲学家各有其“偏见”,自然也就各有其“主见”;各有其信奉者,自然也就各有其不同的“成见”。比起其它知识体系来,哲学知识的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哲学知识的常态,也是哲学知识多样性的表现。我们没有统一的哲学知识,就像我们没有统一的小说作品那样。不同的小说作品各有不同的美感和诱惑力,不同的哲学也各有不同的智慧。
在具体的物质“实用”(如烤出面包)的意义上,哲学是“无用”的,一般人批评哲学无用往往都来自这里。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还有“非实用性”的如精神领域的需要,那么哲学是否也无用呢?我们相信,人一进到精神世界中,哲学就有话对他可说,就有价值对他可显。在精神世界中存在的,不只是哲学,还有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领域。它们的共同点是,虽都没有物质实用性,但都是精神滋养品。以偏概全言之,文学艺术的特点在于形象,历史的特点在于具象,宗教的特点在于幻象,哲学的特点在于抽象。前三者其“象”不一,但各有其“象”,并各以其“象”感人、动人、引人。唯哲学把“象”抽掉了,它无形无象。哲学不以“象”显示自己,它以普遍概念安身立命。哲学是在“实际”事务之上求“真际”的世界,是无形无象的概念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人才能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自由“神游”和“畅游”。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一个最自由的精神世界,是一个能够无限神游的世界。进入哲学,我们就进入到了自由之地,进入到了无限的精神之旅中。这样说如果人们仍感到玄虚,我们可以说哲学令人冥想、令人深刻、令人多智、令人明辨、令人安祥、令人达观。要不,拥有哲学知识也就获得了一种教养,即便不能由此而变得温文尔雅,起码也是一种装饰。能够用哲学进行装饰自己的人,已经是在享用一种特殊的奢侈品。如果我们在以上意义上所说的哲学的用,仍不足以概括哲学的用,那么,哲学之用的答案,要么就在哲学家对哲学之用的所有论说中,要么就在每个人进入哲学世界之后所得到的直接感受和领悟中。
1 金岳霖:《论道?绪论》。
2 见《庄子·外物》。原文是:“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3 值得再次强调,在最简单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最不简单的事理。
4《文子》和《淮南子》中都有这个大意相同的说法—— “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用也必假于弗用也”。
5《庄子?人间世》。
6《庄子?人间世》。据《山木》篇载,无所可用的大木虽然保持了天年,但鹅由于不会鸣叫而被杀掉。这个例子让庄子有点尴尬。
7 我们有必要回味一下《庄子?齐物论》中对价值和利害相对性的一段生动质问.“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 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
8 《庄子?逍遥游》。
9 《春秋繁露?祭义》。
10 《春秋繁露?止雨》。
11 《论衡?自然篇》。
12 《荀子·富国》。
13 “夫无用则无所宝,有用则有所宝也。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14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第12页,台湾仰哲出版社,1993年。
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2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6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第13页,台湾仰哲出版社,1993年。
18《蒙田随笔全集》上,第183-184 页,
19 奥勒留:《沉思灵── 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
20 金岳霖:《唯物哲学与科学》,见《金岳霖学术论文选》,第16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1引自 黑格尔:《小逻辑》,第24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22金岳霖:《哲学与生活》,见《哲意的沉思》,第24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3就连一般认为最严密的数学知识,在克莱因(Morris Kline)看来,也在丧失“确定性”(参见《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本来就不确定的哲学,虽然近代以来哲学家们努力使哲学成为学习科学的榜样,力求使哲学“技术化”、“逻辑化”以使它的意义更清晰并易于积累,但哲学的不确定性并未改变。在所有的知识中,哲学知识可能是最不确定的。
24 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üller)这样总结说:“数千年来,人们一再进行这种建立体系的新尝试,这个事实一方面证明人们在对待这些‘根本问题’上有顽强不屈和不知疲倦的精神,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个悲观的结论,即认为甚至人们数千年的长期辛劳也没有能够确定无疑地解答哪怕是一个这样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一种印象,即哲学虽然是一种无止境的、诚实的努力,但却又是一种不断遭到失败的努力。”(见《当代哲学主流》,第15-16页,商务印书馆,)
25 罗素:《哲学问题》,第134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26 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第14页,台湾仰哲出版社,1993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