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即使被认为是“最有用”的东西,也仍然是有限之用,而不是无所不用。也许人们相信上帝全知全能,相信神通广大的金钱万能(如《钱神论》所描述的“钱”),或者相信至高无上的权力万能,但这都是被崇拜的结果,并非这些存在真的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用。它们的有用性诚然很大,但照样是有限的和相对的,正如《列子?天瑞篇》所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同理,即使被认为是最无用的东西,也仍然是有限的无用,而不是一无所用。如二氧化碳,对人和动物无用,甚至有害,但对绿色植物却非常有用。令人讨厌不已的苍蝇,看来也并非完全无用。人们从苍蝇身处最肮脏之地而又不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得到了灵感,相信从它身上能够提取出帮助人类增强抵抗力的有益物质。如果我们不是被狭隘和固定性立场所限,有用和无用就会向我们显示出多重性的意义。简言之,从万物无全用来说,万物皆无用,天下无有用之物;从万物各有其用来说,万物皆有用,天下无无用之物。这也许是玄谈,但我们想强调的是,不能在固定的意义上来看待“有用”和“无用”;不能再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完全“有用”,而“无用”就是完全“无用”。在最常见的“有用”和“无用”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用”的复杂性。
至此,我们还没有接触到“用”的性质。我们也许会说,“有用”就是有益、有效、有价值、有利等,而作为“有用”否定者的“无用”,就是无益、无效、无价值、无利等。这样说,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已经够了,但对哲学上的问思来说就不够了。严格而言,有益、有效、有价值和有利或相反的无益、无效、无价值和无利,不过都是“有用”和“无用”的相似物、相近物或者语言上所说的近义词,不能说就是对“有用”和“无用”所作出的一般性解释。那么,一般来说,“有用”和“无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可以这样说,“有用”就是能够供应和满足人的需求,“无用”就是不能供应和满足人的需求。
但问题紧跟着就来了。人的需求显然很多,而且有不断增长的无限量性,要供应和满足人的所有需求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供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是“有用”,那么由于实际上我们的需求是无法完全满足的,或者说由于不存在能够完全满足我们的事物和对象,所谓有用也就不存在了。在现实中,人的需求一般都是某种具体的有限的需求,满足也是某种具体的有限的满足,既没有无限的需求,也没有无限的满足。从这种意义上说,所谓“有用”只不过是能够供应和满足人的某种有限的需求,“无用”只不过是不能供应和满足人的某种有限需求。
从简化的二分法角度来看,人的需求通常有所谓基本的生理性需求,如衣食住行等;也有精神性的需求,如娱乐、文化和精神价值等。由此来说,能够供应和满足人的基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都可以说是“有用”,不能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是“无用”。但是,由于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的物质条件,在人们的生活中极具重要性,因此,这种能够“直接”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的物质条件,对于人来说,不仅被认为是“有用”,而且被认为是“最”“有用”。 人们日常所说的“实用”、“实用性”,往往就是指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那一类东西。这一类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日常需之,日常用之,当下有效,不仅是“实际”上的“用”,而且是有“实在感”的“用”。与此不同,由于文化和精神价值的需要,往往是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之后而发生的需要,因此,能够满足这方面的精神之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虽然“有用”或“很有用”,但对于那些一直局限于物质生活条件需要或把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看得最高或唯一的人来说,往往被看成是“无用”。与“实用”相对而言,这一类的“用”,我想用“虚用”来概括。这样,在人类那里,就有了“用之于形身”和“用之于心神”的两种最基本的“用”──“形用”(或“身用 ”)和“神用”(或“心用”),就有了能够满足“身心”两种不同需求的两种不同的“用”──“实用”和“虚用”。
从存在物能够供应和满足人的需求来看,“用”似乎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按照目的论的观点,自然万物的产生和形成都具有自身的目的。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认为,自然的事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产生出来的,就像人工技艺产品是为了一个目的一样。董仲舒相信,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之物,如五谷、丝麻等都是“天”有意识、有目的为了人的需要而生出而赐予给人的,“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人赐也。”9“天生五谷以养人。……天之常意,在于利人。”10由此来看,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更别说是人直接根据自己的目的而制作的人工物,如工具),本身就具有“用”的特性,或者说本身就是为了人的需要这种目的而存在的。世界上一些宗教体系或哲学,都以不同方式主张目的论。但稍微看一下,就可以发现自然目的论的困境。如果说上帝生牛马是为了人用,那么人能够伺养牛马,不就等于说生人是为了饲养牛马;如果说鱼和熊掌是为了人的食用,那么鲨鱼和虎狼等食人,不也可以说生人是为了它们的食用。目的论的破绽是很明显的。纯粹的自然主义者否认目的论,他们相信万物都是自然的过程,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不管它们之间存在着和谐的秩序,还是存在着冲突,都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的有意安排。如王充坚持,天地无目的、无意识,因此由天地所产生的万物,也没有什么目的。他这样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万物之生,含血之类,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取而食之,见丝麻可衣,取而衣之。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义疑,未可从也。”11目的论往往也是必然论和设计论,而自然主义往往则是偶然论和自生论。如果从目的论和设计论出发,就要承认“用”不仅是内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且也是事物本身的目的。但如果从自然论和偶然论出发,最多只需承认事物具有“可用性”即可,就像王充所说的那样,五谷具有“可食性”、丝麻具有“可衣性”那样;或者像荀子所说:“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1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