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迄今为止, 凡提到课程, 一般都指正式课程, 即一切有计划、有目的、按一定程序进行和完成的教学活动, 以及体现和落实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指引、课表、教材、规章制度, 考核和评估等。澳门政府教育司近年为配合七年和十年免费教育所领导的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 香港的目标为本课程(Target-Oriented-Curriculum), 英国的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中央课程(Centrally-Based Curriculum),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等等, 均为正式课程, 亦即显性课程。但是无数经验告诉我们, 在正式课程之外, 学习者也获取很多非预期、非计划中的东西, 即隐性课程。综观几十年中外学者对课程的研究, 其主要成就都在正式课程方面, 尤其是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整合、教材发展、课程评估、师资培训等。然而, 若对隐性课程缺少认识或不重视, 也会影响正式课程的实施的。探讨隐性课程的意义、特点, 与正式课程的关系, 以及它如何影响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很有必要。
隐性课程的意义
其实, 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活生生的例子, 是最能说明隐性课程的涵义的。我在拙作《课程在显性和隐性的互动中发展》(1996年, 《澳门教育》第3期, pp.35-39), 列举了“操行如何由甲下变丙上?”、“人间有情, 润物无声”、“我有天书和贴中试题”、“教育忌语”、“英文科成绩突飞猛进”和“显性与隐性的操行等级”等几个真实的故事, 来说明何为隐性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的《教育大辞典》, 为隐性课程做了清晰的概括:“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亦称‘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等。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 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 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 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 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教育大辞典》第一卷第275页)。台湾师范大学陈伯璋在其《课程研究与教育革新》一书中说:“潜在课程的定义, ......大抵上可从学习的结果、环境和影响三个层面来把握:1.学习结果。潜在课程在学习结果方面, 是指有关态度、理想、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学习。2. 学习环境。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的环境中, 无论是物质的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社会环境(如师生关系、同侪团体、分班制度、奖惩办法)或文化环境(如学校或班级文化、仪式活动----升旗、周会、班会)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经验。3. 学习的影响。所谓学习的影响是指“有意的”和“无意的”二种, 前者大抵是指有计划的活动, 希望达成预期的目标。而后者是指没有计划的, 是非预期的影响。”据此三个层面的分析, 可对潜在课程暂作定义如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 所学习到和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陈伯璋, 1987:96)。
隐性课程的特性
认识隐性课程的特点, 有助于我们了解课程的本质。经初步研究, 隐性课程有以下特性:
1. 它普遍地存在着, 简直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2. 它是动态的、发展的;
3. 学生从隐性课程中所学到的, 要比从显性课程学到的更深刻, 甚至刻骨铭心, 终生难忘;
4. 因其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 易被人误解; 及
5. 它有突发性, 其是非曲直并无绝对客观标准, 因此有时极具争议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 两者关系密切, 可谓难分难解, 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 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
2. 正式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 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
3. 显性和隐性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 通过分析、反省, 给予重视和肯定, 会转为显性。反之, 显性的某些结果被认为不重要或得不到重视, 也会转为隐性;
4.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司琦,1989:350);
5. 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 既可以妨碍正式课程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正式课程的发展; 既可以破坏正式课程, 也可以充补充、完善正式课程。理想是两者处于合协状态。
结语
参考书目
1.王伟廉, (1988)《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 四川教育出版社。
2.司琦, (1989)《课程导论》,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李子健, 黄显华, (1994)《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 中文大学出版社。
4.徐名滴等编着, (199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广东教育出版社。
5.陈伯璋, (1987)《课程研究与教育革新》, (台湾)教育丛书5, 师大书苑发行。
6.杨秀玲, (1996)《课程在显性和隐性的互动中发展》, 《澳门教育》1996年第3期。
7.杨秀玲, (1996)《操行等级----由显性到隐性》, 澳门日报1996年8月31日《新园地》。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