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地势高寒,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很不平衡,开发潜力不一。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产商品率;禁伐和保护天然林,积极发展经济果木与林下资源的生产,乃是高原土地合理开发,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土地;开发;潜力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4-0323-05
1 土地利用现状
幅员辽阔、占我国土地面积 1/4 的青藏高原从第三纪末以来的二三百万年间大幅度迅速隆起,极大地影响并制约高原现代自然地理过程,也决定了高原土地年青的发育历史,从而使土地资源赋有低温低湿、类型多样、但以宜牧利用为主、难利用的数量较大以及生态较脆弱、易受破坏或退化等鲜明特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原土地开发的潜力。正如表 1 所示,高原地区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构成中,几乎有半数土地用于牧业,1/3 左右的土地暂时还不宜或难以开发利用,而适宜种植业与林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仅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 1/10 略强。可见,农林牧三类土地资源数量的不平衡,决定了高原地区以牧业开发为主、兼及林农业适度开发的基本方向和产业格局。目前高原农林牧三类用地面积合计占土地总面积的 65.5%,接近全国这三类用地占 67% 的比例,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种植业的产值都超过了农业总产值的半数,达 54%,林业产值仅占 4%。用地面积与产值之间很不相称的现状表明了目前耕地利用水平相对高于林牧用地,土地开发程度很不平衡(表 2)。
表 1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数量构成
Table 1 Quantity composi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项目 | 宜农土地 | 宜林土地 | 宜牧土地 | 暂不宜利用和难利用土地 |
---|---|---|---|---|
面积(万 hm2) | 206 | 2400 | 12100 | 7740 |
占土地总面积 (%) | 0.9 | 10.7 | 53.9 | 34.5 |
表 2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现状与产值构成比较
Table 2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comparison of output valu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项目 | 耕地 | 牧地 | 林地 | 其它(难利用土地) |
---|---|---|---|---|
用地面积 (%) | 0.6 | 59.6 | 5.4 | 34.5 |
产值 (%) | 54 | 42 | 4 | - |
农林牧三类土地的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如下所述。
(1) 土地垦殖率低,集约耕种水平还不高
高原耕地约有 125.5万hm2,垦殖率仅为 0.56%,远低于全国 10% 的平均数。但高原人口少,近约 1000 多万;平均每人占有耕地 0.13hm2 左右,超过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数的 1/2;然而其人均占有粮食仅约 300kg 多,为全国人均占有粮食的 3/4 左右,可见土地集约耕种水平还较低。即使在河湟谷地、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柴达木盆地的绿洲等农耕历史较悠久、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产粮区,也因劳力紧张、不足,耕作较粗放,加上春旱严重、灌溉保证程度不高,粮食作物单产平均约 3000kg/hm2 左右。除了部分管理较为精细的耕地可产粮 4500 kg/hm2以上、个别甚至可超过 10000kg/hm2 以外,大多数耕地单产低于 2500kg/hm2,低者不足 1500kg/hm2,中低产田的比重仍较大。若跟高原地区耕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相比,现有耕地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另外,在横断山区,宜耕土地数量少,人均耕地常不及 0.1hm2,且陡坡地比重大。如在怒江、雅砻江等河谷农区,有 70%~90% 的耕地位于坡地,加上广种薄收等粗放耕作方式,不仅作物产量不高(一般仅 1500~2000kg/hm2),土壤侵蚀也严重,耕地肥力迅减,难以持续获取稳定收成。
(2) 草地利用效益低,过牧超载现象普遍
高原草地面积约 1.2亿hm2,是我国最大的牧场和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但是受生态气候限制,除少数如若尔盖、青海湖畔和中甸等草地质量较好外,大多数草地的载畜能力不高,放牧季节也多在 6 个月左右,冷季草场较为紧缺,再加上传统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仍占较大比重,以致生产水平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公顷草地的畜产品一般要比新疆、内蒙低 2 倍左右。近期虽已开始推广人工草场与网围栏等,但规模仍较有限,尚不能补足冬饲,抗御风雪雹灾的能力较弱。所以,不仅牧业产值不及种植业产值,还因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过牧超载普遍,草地退化严重。如西藏境内近 1/3 的草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青海省内近 1/5的草地已经退化,沙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即使川西水草丰美的若尔盖草原也因利用不当而出现了流沙,面积已趋近 1万hm2。伴随草地退化,草地的产草量与优质牧草成分也明显减少。如西藏主要牧区那曲一带的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这两类草地的平均产草量从 60 年代的 2760kg/hm2 与 1175kg/hm2,分别减少至 90 年代的 1107kg/hm2 与 511kg/hm2;相应地它们中营养成分差或有毒的杂草增多 20%~30%。在青海省,1985 年天然草地产草量比 50 年代减少 30%~60%,平均每只羊单位占有的可利用草地从 1965 年的 1.83hm2 减至 1985 年的 0.79hm2,下降了 57%。
(3) 林地开发程度低,经济与生态效益不高
高原东南部与东部山地是我国原始森林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森林面积约 1233万hm2,蓄积量 31.8亿m3,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 9.6% 和总蓄积量的 29.7%。但从整个高原森林覆被率而言,仅为 1.28%,远远低于全国 14% 的水平。目前大多数林区位于地势险峻的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脉,交通困难,开发难度比较大,故有相当部分森林处于原始状态,其中成过熟林比重大,已利用林地的经济效益亦不高。如森林集中而开发较早的甘孜、阿坝、迪庆三州的森林面积有
870.9万hm2,占三州土地面积的 27.1%,但 1990 年林业产值仅占三州农业总产值的 6.3%,平均每公顷林地产值仅 8.6 元,且以原木和薪材为主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一些林区虽有木材加工企业,但规模小、林地资源总体开发水平仍很低。同样,不少辟为植茶、苹果、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的园地在近数 10 年间已发展到 2 万多公顷,产品质量亦佳,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但因规模小而分散,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产量还较有限,加上贮运与加工等因素的限制,经济效益不高,且有较大数量的适用于林果的荒山有待开发。
但是作为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部分,不少林区,尤其是横断山区,在过去较长时间内重采轻造和肆意毁林开荒,森林资源锐减,大量宜林土地受严重侵蚀而退化。许多县的森林资源在本世纪 50~80 年代间减少了一半以上,不仅一些林场趋于资源枯竭,许多地方还因缺乏林被保护而水土流失加重,致使横断山区成为我国山崩泥石流灾害最频繁强盛之域。
综上所述,高原地区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也不平衡,虽然仍有一定开发潜力,但也存在较严重的退化现象,很不利于高原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2 土地开发潜力
如前所述,高原地区耕地数量少,目前产粮水平较低,今后种植业发展途径不外乎提高作物单产和扩大耕地两个方面。按现有耕地所受到的限制作用强弱及其改造的难易程度,质量最佳的一等地数量仅占 17.8%,二等地占 27.6%,三等地数量最大,占 53.1%,余下 1.5% 的耕地不宜继续耕耘而应退耕还牧还林。除一等地外,二、三等地所受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坡度陡、干旱缺水和低温气候等几种。然而,高原地区虽地势高寒,热量并不丰裕,但太阳辐射强、作物生长周期长而光温配合协调等有利因素,在水土条件适宜情况下常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及柴达木盆地边缘绿洲的耕地理论生产潜力都可超过 9000kg/hm2;拉萨、日喀则及香日德等地已有小面积春小麦创 15000kg/hm2 的纪录。所以,目前虽然中低产田比重大,大部分耕地的作物产量偏低,但它们都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是耕地资源深度开发、促进种植业持续发展的潜在优势。若在近期能使现有耕地粮食单产提高至 3750kg/hm2 左右,则全区将可增产粮食 9.4亿kg 多。
至于扩大耕地方面,高原地区虽拥有近 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 0.3% 的宜垦荒地资源,但它们大多分布在地势较高、气温偏低而较干旱的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山地灌丛草原土及褐土等干旱土类,普遍含较多碳酸钙,土体干燥,质地粗,以细沙土和轻壤居多,常含较多石砾;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少,一般在 1% 以下。部分土壤如盐化草甸土等还含一定数量盐类,高者可达 1.6%,盐渍化现象较重。所以宜垦荒地大多肥力不高,耕作性能与保水肥能力等均较差,加上热量欠足,大多只能种植青稞、小麦、洋芋、豌豆、油菜等少数耐寒作物,一年一熟为主。
高原宜垦荒地资源中约 3/4 分布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与共和—同德地区,其余分散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及横断山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部分河谷内(表 3)。
表 3 青藏高原宜垦荒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Table 3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wasteland resources suitable for reclamatio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分布地区 | 面积(万 hm2) | 占荒地总面积 (%) | 主要土壤类型 |
---|---|---|---|
青海省 | 50.6 | 76.9 | |
共和-同德地区 | 19.2 | 29.2 | 栗钙土、灰钙土 |
柴达木盆地 | 30.3 | 46.0 | 草甸盐土、棕钙土、灰棕漠土 |
玉树-囊谦地区 | 1.1 | 1.7 | 栗钙土、山地草原草甸土 |
西藏自治区 | 5.83 | 8.9 | |
“一江两河”地区 | 3.10 | 4.7 | 山地灌丛草原土、草甸土 |
尼洋河流域 | 2.06 | 3.1 | 棕壤、草甸土 |
昌都地区 | 0.67 | 1.1 | 褐土、棕壤、草甸土 |
高原东部藏区 | 9.34 | 14.2 | 褐土、棕壤、草甸土 |
合计 | 65.77 | 100 |
然而,开发这些为数并不很多的宜垦荒地须克服的限制因素,除土质差和低温外,还有灌溉条件差这一重要因素,尤其极为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可言。再者,要获取较高收成,也须依赖灌溉保证程度,目前多数荒地水源缺乏或引灌条件差,加上面积小而分散,给荒地资源的开发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但是近期若能解决水利灌溉问题,在柴达木东部、共和与同心盆地等地可通过开荒净增 6.7万hm2 耕地,按平均单产 2250~3000kg/hm2 计算,将可增加 1.5~2亿kg 粮食,它们仅占现有耕地单产提高所增加的粮食数量的 16%~21%。可见,扩大耕地的效益远不及提高耕地单产显著。
广袤的天然草地是高原最突出的资源优势,各类草地面积共约 1.2亿hm2,大多分布于人迹稀少的高寒无林地域。据鲜草产量、牧草品质及牧用季节长短等方面的综合评定,高原范围内质量最好的一等宜牧地不及草地总面积的 1/10;二等宜牧地约占 50% 左右;三等宜牧地则占 40% 强,可见,高原大部分天然草地的质量不高。鉴于寒旱气候及地广人稀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草地资源虽有较大开发潜力,但除了高原东部寒温稍湿润的高原、高山及湖盆沼泽地带牧业发展较盛,虽有部分过牧超载,仍有深度开发的余地外,数量很大的高寒干草原及荒漠等草地利用并不充分,尚有潜力可供开发,但存在着人力、财力投入庞大,近期较难予以满足,草地资源尚难得以大力开发。由于高原各地生物气候的不同,各类天然草地的产草量相差很大,变幅在 300~4500kg/hm2 间,加上开发利用程度很不平衡,所以整个高原的草地开发潜力尚难确切估计。
高原东南部与东部虽有丰富的宜林地资源,森林开发历史也较长,且有半数宜林地可供作用材林生产。尤其云、冷杉林不仅面积和蓄积量占据了全国同类林总面积的 82% 和 89%,而且具有惊人的生物生产力,不少林区每公顷木材蓄积量可达 500m3,在局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如波密岗乡,每公顷木材蓄积量超过 2400m3,世所罕见。
然而,由于近数 10 年间森林破坏较严重,高原东部山地环境趋恶化,也影响到东邻低地区的生态稳定。为此,除部分林区适度间伐占比重较大的成过熟林外,大部分天然林已明令禁伐,并加大了封山育林、绿化荒山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力度。所以,从长计议,高原宜林地资源的开发,应转向重点发展经济林果业的生产,诸如苹果、梨、核桃、花椒和茶等都有很大开发潜力。高原从外地引种栽培的苹果、梨、桃等果园面积现已达 1.1万hm2 以上,其中青海河湟谷地果园可望达到 2.6万hm2;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以及横断山区三江流域中面积 1.1万km2 的干旱河谷等宜林土地也都有发展核桃、苹果和梨等经济林果的潜力,并可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另在高原南缘山地稍为湿润暖热谷地中还有发展柑桔、葡萄、石榴以至芒果、番木瓜等亚热带、热带果树的潜力。此外,在横断山松杉林下还有很丰富的食用菌、野菜与中草药材等生物资源,它们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极具开发前景。
3 土地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根据高原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现状,今后要发挥土地潜力,扬长避短,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对策如下述。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集约耕种水平
高原宜耕土地资源较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应着重于现有耕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努力提高粮油等作物的单产水平,以期尽可能地满足高原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需求。主要措施应是加强以兴修水利和改良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经营种植业生产,诸如平整土地、坡改梯、增施有机肥、选育和推广良种及改革落后的耕种制度,后者包括改变小麦长期连作的习惯,实行粮、经(油)和饲草三三制的草田轮作,减少冬闲田、扩大复种绿肥面积等,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维持与提高土壤肥力,使耕地得以持续高产稳产。此外,结合以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为目的的生态防护林建设,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耕地资源。同时坚决退耕陡坡地,减缓山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为推动高原种植业发展,有必要在耕地较为集中、生产条件与现有基础设施较为优越的农区,如“一江两河”地区,河湟谷地、青海湖周地区、柴达木盆地部分绿洲及横断山三江谷地等建立一批商品粮油蔬菜生产基地。
3.2 适度利用天然草地、搞好草原建设
应对天然草地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调整和布局各类草地的使用,推行划片轮牧和网围栏建设,尤其要适度利用冬春草场,控制畜群规模与减少畜群中老弱病畜比例,提高出栏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要扩大人工草场规模,结合网围栏和封沙育草措施,补播优良牧草,如紫花苜蓿、披碱草、葫芦巴等,提高草地载畜量与耐牧性能,并在不同地区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川西、滇北、藏东、青南等高原东部湿润半湿润高寒草甸与灌丛草地可建立肉乳兼用的牦牛生产基地;高原中西部干旱半干旱草原与荒漠是牦牛和藏绵羊并重发展的地域,可建立地毯毛羊和肉乳兼用牦牛等生产基地:至于河谷农区,如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横断山三江谷地,可建立舍饲、半舍饲的奶牛生产基地,农牧结合。
3.3 保护森林,发展经济林果与林下资源的生产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保护其生态环境,尤其东部山地具有重要涵养水源作用的天然林应予以禁伐和保护,这对于高原以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结合长江上游防护林生态工程的进行,各地应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荒山,扩大森林覆盖率,在能源(生活燃料)较缺、风沙危害严重的农区应结合农田林网化与四旁绿化工程,积极营造速生用材林、薪炭林与防风固沙林等,以维护农田生态环境。
另外,充分利用区内广大宜林荒山,发展经济林果业生产,开发林下丰富的生物资源,乃是今后高原林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总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土地资源,建立农牧为主的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体系,积极进行以保持水土、防止沙化为重点的土地整治与环境保护工程乃是青藏高原土地开发利用及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