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殊地理区域,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是否相互协调,关系到我国、西部及整个高原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简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意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从高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着手,提出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资源较为富裕,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是制约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承载力相对不足,构成高原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伏危机;最后指出适度控制人口,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4-0297-08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远西部,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和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及甘肃甘南 4 个藏族自治州,土地面积 225万km2,1998 年人口 1021.42 万,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人口的 23.4% 和 0.85%。高原自然环境独特,生态系统脆弱,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近年来,随着人口较快增加,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探索高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途经,十分必要。
1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青藏高原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PRED) 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 20 世纪近 25 年内国内外多学科研究的主题,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最终接受的重要概念。自 70 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版了一些重要著作和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促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范围的环境与发展双重压力,如《增长的极限》[1]、《我们共同的未来》[2]、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和环境与发展大会[4]。特别是 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我国政府率先公布了 21 世纪议程的持续发展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具有 3 个基本层次:一是自然,即体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自身价值;二是后代,即实现未来的需求与目标;三是现代,即满足当代的需求与发展[7]。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因而,它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因子是人口与资源,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此系统的最终结果。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失衡,必将带来人口膨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最终也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其目标是发展,发展的手段是政策调控。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西部边陲,自然环境独特,生态结构脆弱,资源及社会文化景观丰富,但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在跨世纪转换阶段,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四大方面的目标,即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人口—社会)、效率与公平(人口—资源)、保护环境与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人口—环境)、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人口—经济)。探索高原地区在有限环境容量和资源支撑能力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模式,为解决在人口总量快速增加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青藏高原 PRED 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使人口与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社会 3 个方面呈良性运行和发展,满足“需求、限制、平等”三大原则。具体讲,一是加强以社会有效需求趋势为导向选择开发优势资源和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在人口与资源、经济承载力的限制下选择资源和区位优势比较大、现有经济实力强的重点区域,实行非均衡式开发战略,形成若干经济增长极,并通过极核的扩散效应和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带动高原整体发展;三是注重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 人口增长较快、素质不高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障碍
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经济尚很落后,人口虽然尚未对高原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但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不容忽视,是影响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高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人口发展缓慢。自公元 6 世纪至 1951 年的近 1500 年间,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人口总量增加不足 2 倍,而自 1951 年至 1990 年的近 40 年内,两省区人口分别增加 2 倍多,平均每年增加 1.8%。
与世界及全国相比,青藏高原的人口素质低(表 1),文盲、半文盲率高达 57.5%。文化素质低,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因为生态环境意识同文化素质有密切关系。文化素质的提高会增强人们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便于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技能。文化素质偏低的劳动者,很难适应科学技术层次较高的复杂劳动,大多数挤入已经过剩的农牧业劳动行列,加重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表 1 青藏高原与全国及一些国家人口素质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quality in the Qinghai-Tiber Plateau with that in China and some
countries of the word (educated person per ten thousand total population)
青藏高原 | 中国 | 美国 | 加拿大 | 日本 | 前苏联 | 菲律宾 | |
---|---|---|---|---|---|---|---|
受过高等教育(人/每万人) | 104 | 142 | 1492 | 1198 | 637 | 450 | 330 |
受过中等教育(人/每万人) | 588 | 3138 | 3921 | 4313 | 227 | 3376 |
注: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人口增长必然会加重区域环境容量的负荷,从而影响环境的持续发展。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 I=PAT 表现出来,这是 1992 年初联合国召开的人口、环境与发展专家组会议上提出的,式中,I 表示环境,P 表示人口,A 表示人均消费量,T 为技术应用于一个单位的消费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值[3]。事实上,影响环境的因素除上述 P、A、T 等“硬参数”外,还与体制、政府管理、政策法令、发展目标、国民素质等“软参数”有关。但无论如何,上述公式充分说明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口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特点具有一致性。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 1935 年首次提出“爱珲(黑河)—腾冲线”,此线以西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东部人口稠密。这是因为西部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小,内部调节能力弱,相应环境容量小。青藏高原地处我国远西部,高山峡谷、戈壁荒滩和冰峰雪山,环境容量极为有限。因此,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对于高原持续发展至为重要。
3 资源较为富裕,但人口对资源压力逐步增大,是高原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资源丰富程度与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及勘查强度密切相关。尽管青藏高原相对于我国其它区域而言,其资源勘查强度还很低,但一些主要自然资源仍较为丰富,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森林、草原和水资源看,1990 年我国森林面积 12465万hm2,居世界第五位,高原为 1233万hm2,占全国的 9.9%,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较完好的林区。全国森林蓄积量为 914亿m3,居世界第六位,高原林木蓄积量占全国 1/3 强;全国草原面积 22434万hm2,居世界第四位,高原为 14000万hm2,占全国的 62.4%,青海和西藏均在我国五大牧区之列;河川年径流量全国为 19.800亿m3,居世界第五位,高原为 6383.4亿m3,占全国 32.2%。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是世界上人均量较为贫乏的国家,但青藏高原人口基数较小,人均量除耕地外,其他资源都比较丰富。高原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0.6 倍,为全国的 42.3 倍;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及我国平均水平的 1.8 倍和 12.3 倍;人均林木蓄积量为世界及我国人均水平的 6 倍和 43 倍;人均草场面积分别为 24 倍和 76.8 倍(表 2、表 3)。
表 2 1990年青藏高原与世界及我国耕地、森林、草原资源对比表
Table 2 Comparison of land, forest and grassland resourc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ith that in China and the world
森林面积(万 hm2) | 林木蓄积量(万 m3) | 草原面积(万 hm2) | |
---|---|---|---|
世界总计 | 402756.9 | 3100.0 | 340207.7 |
美国 | 29360.0 | 201.4 | 24146.7 |
加拿大 | 35900.0 | 230.0 | 2810.0 |
澳大利亚 | 10600.0 | 10.5 | 41764.2 |
原苏联 | 94700.0 | 859.0 | 36920.0 |
印度 | 6670.0 | 41.6 | 1205.0 |
巴西 | 49303.0 | 584.5 | 18420.0 |
印度尼西亚 | 11343.3 | 196.3 | 1180.0 |
中国 | 12465.0 | 91.4 | 22434.0 |
青藏高原 | 1233.0 | 31.8 | 14000.0 |
注:部分数据参见参考文献8。
表 3 1990年青藏高原与世界及我国耕地、森林、草原人均占有量对比表
Table 2 Comparison of land, forest and grassland resources per capita availabl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ith those in China and the world
人均耕地 (hm2) | 人均森林面积 (hm2) | 人均林木蓄积量 (m3) | 人均草原面积 (hm2) | |
---|---|---|---|---|
世界总计 | 0.26 | 0.76 | 58.6 | 0.64 |
美国 | 0.75 | 1.17 | 80.6 | 0.97 |
加拿大 | 1.72 | 13.47 | 862.7 | 1.05 |
澳大利亚 | 2.85 | 6.20 | 61.4 | 24.44 |
原苏联 | 0.78 | 3.27 | 293.8 | 1.28 |
印度 | 0.20 | 0.08 | 5.1 | 0.01 |
巴西 | 0.34 | 3.28 | 388.7 | 1.22 |
印度尼西亚 | 0.09 | 0.64 | 110.2 | 0.07 |
中国 | 0.08 | 0.11 | 8.1 | 0.20 |
青藏高原 | 0.12 | 1.35 | 349.0 | 15.36 |
注:部分数据参见参考文献8。
从矿产资源看,青藏高原矿种齐全、规模巨大。已发现各类矿产 120 种,探明储量矿产 84 种,资源潜在价值 18.38 万亿元以上。铜、湖盐、锂等位居国际前列;铬铁矿、钾盐、铅锌、金、石棉等名列全国前茅;石油、天然气、硅石等拥有区际比较优势;宝玉石、建材及非金属矿产等也很丰富。
资源赋存状态只有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才能看出人口与资源、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引用“人口压力”概念来考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4、5]。
青藏高原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趋势预测结果见表 4。
表 4 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
Table 4 Dynamic prediction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per capita resources
occup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指标 | 1990 年 | 1990~1994 年 均增长率 (%) |
1994 年 | 1994~2000 年 均增长率 (%) |
2000 年 | 2010 年 | 2020 年 |
---|---|---|---|---|---|---|---|
人口数量(万人) | 911.3 | 1.38 | 926.5 | 1.71 | 1065.68 | 1260 | 1490 |
人口密度(人/km2) | 4.05 | 1.37 | 4.28 | 1.71 | 4.74 | 5.6 | 6.6 |
人均土地面积 (hm2) | 24.69 | -1.35 | 23.38 | -1.68 | 21.11 | 17.86 | 15.10 |
人均森林面积 (hm2) | 1.35 | -1.32 | 1.28 | -1.63 | 1.16 | 0.98 | 0.83 |
人均草地面积 (hm2) | 15.36 | -1.35 | 14.55 | -1.68 | 13.14 | 11.11 | 9.40 |
人均耕地面积 (hm2) | 0.12 | -2.15 | 0.11 | -1.58 | 0.10 | 0.09 | 0.07 |
人均径流量(万 m3) | 7.01 | -1.36 | 6.63 | -1.68 | 5.99 | 5.07 | 4.28 |
人均水能蕴藏量(万 kW) | 32.90 | -1.36 | 31.15 | -1.69 | 28.13 | 23.80 | 20.12 |
人均石油蕴藏量 (t) | 149.56 | -1.36 | 141.61 | -1.68 | 127.89 | 108.17 | 91.47 |
人均煤炭储量 (t) | 488.0 | -1.34 | 462.33 | -1.68 | 417.57 | 352.95 | 298.47 |
人均矿产潜在价值(万元) | 201.69 | -1.36 | 190.96 | -1.68 | 172.47 | 145.87 | 123.36 |
尽管青藏高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小,但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人口增长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在分析中根据青藏高原 1990 年和 1994 年统计数据进行评价,为方便起见,假定高原非再生资源和再生资源总量变化不大。由表 4 可知,2000 年青藏高原人均资源占有量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再生资源中森林、草地、耕地、径流量与水能蕴藏量人均占有量分别由 1994 年的 1.28hm2、14.55hm2、0.11hm2、6.63万m3 和 31.15万kW, 下降至 2000 的 1.16hm2、13.14hm2、0.10hm2、5.99万m3 和 28.13万kW, 分别下降 9.38%、9.69%、9.09%、9.65% 和 9.70%。非再生资源中人均石油远景储量和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分别由 1994 年的 141.61t 和 462.33t,下降到 2000 年的 127.89t 和 417.57t, 分别下降 9.69% 和 9.68%。人均矿产资源潜价值由 1994 年的 190.96 万元下降到 2000 年的 172.47 万元,人均净减少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 18.49 万元。
4 人口与资源、经济匹配不当,多项承载力相对不足,构成高原持续发展的巨大负担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资源匮乏,资源结构不匹配,供给不协调。在自然资源中,森林、草场及矿产资源丰富,但耕地资源缺少;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充足,但油气、煤炭资源较少。社会资源中劳动者较少,劳动力素质低;社会劳动者总量中农村劳动力占多数;传统的适用技术水平低;地方财政自给率低,大中型基本建设依靠中央或外来投资。经济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但农牧业基础脆弱,工业基础薄弱,能源、交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定量地考察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经济之间的互动匹配关系,这里引用朱宝树[6]提出的“P-E-R”模式。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资源人口容量 (R)= 资源拥有总量/一定标准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经济人口容量 (E)= 经济发展指标总量/一定标准的人均经济指标
假设 P 为现实人口数,S 为地区土地面积,d 为人口密度 ,R、E 和 R′、E′分别为资源人口容量、经济人口容量和资源人口密度、经济人口密度,r 和 e 分别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和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则有:
d=P/S E′=E/S R′=R/S
e=P/E=d/E′ r=P/R=d/R′
e 或 r 若小于 1, 表示承载力相对富余;若大于 1, 则表示承载力相对不足,据此可将 e 与 r 组合划分为 4 大类和 13 个小类(表 5、图 1)。
表 5 人口-资源-经济匹配模式关系说明
Table 5 Implication for the match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conomy
大类 | 小类 | 匹配关系 | 主要涵义 |
---|---|---|---|
I 富余 |
A1 | e<r<1 | 人口经济压力小于人口资源压力,且两者承载力都较富余 |
A2 | e=r< | 人口经济压力等于人口资源压力,且两者承载力都较富余 | |
A3 | r<e<1 | 人口经济压力大于人口资源压力,且两者承载力都较富余 | |
II 较富 |
B | e<1,r>1 | 人口经济压力小,承载力有富余;人口资源压力大,承载力不足 |
C | e>1,r<1 | 人口经济压力小,承载力有不足;人口资源压力大,承载力富余 | |
III 超载 |
D1 | e>r>1 | 人口经济压力大于人口资源压力,且两者承载力都超载 |
D2 | e=r> | 人口经济压力等于人口资源压力,且两者承载力都超载 | |
D3 | r>e>1 | 人口经济压力小于人口资源压力,且两者承载力都超载 | |
IV 临界 |
E1 | e=1,r<1 | 人口经济压力接近临界,但人口资源压力小,其承载力有富余 |
E2 | e=r>1 | 人口经济压力接近临界,但人口资源压力大,其承载力有不足 | |
E3 | e<1,r=1 | 人口经济压力接近临界,但人口经济压力小,其承载力有富余 | |
E4 | e>1,r=1 | 人口经济压力接近临界,但人口经济压力大,其承载力有不足 | |
E5 | e=r=1 | 人口资源压力和人口经济压力都接近临界状态 |
![]() |
图 1 人口-资源-经济匹配模式示意图
Fig.1 The general match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conomy
在具体计算某一区域的资源人口容量 (R) 或经济人口总量 (E) 时,可假定全国(大区域)人口、资源、经济总承载量基本平衡,即大区域或全国 e 或 r 都等于 1。这样,某区域资源或经济人口容量可简化为:
R=(区域资源量/全国资源总量)×全国总人口
E=(区域经济指标值/全国经济指标总值)×全国总人口
下面分别以粮食产量、油料总产量、肉类总产量、蛋禽总产量、羊毛(山羊毛和绵羊毛)总产量与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计算了青藏高原资源人口容量和经济人口容量(表 6)。
表 6 青藏高原资源人口容量和经济人口容量表(1994 年)
Table 6 The population capacities per resources and per economi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1994
指标 | 粮食(亿 kg) | 油料(亿 kg) | 肉类(万 t) | 禽蛋(万 t) | 羊毛(万 t) |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 国民收入(亿元) |
---|---|---|---|---|---|---|---|
资源量 | 24 | 2.26 | 40.84 | 1.5 | 2.97 | 195.99 | 189.18 |
人口容量(万人) | 646.38 | 1361.38 | 1087.87 | 121.55 | 12747.38 | 253.50 | 896.16 |
由表 6 可知,根据青藏高原现实总人口(1994 年为 962.5 万人)与理想的人口容量相比,粮食、禽蛋、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 4 项指标的人口压力大,油料、肉类、羊毛等 3 项指标的人口压力小。由表 7 可见,粮食与工农业产值、国民收入相比较,粮食、工农业总产值承载力相对不足,国民收入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油料、肉类、羊毛等承载力相对富裕,禽蛋承载力相对不足。 表 7 青藏高原人口-资源-经济匹配关系表
综合来看,相对于粮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资源、经济承载力而言,青藏高原人口均呈不同程度的超载状态,并将严重制约高原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 5 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严重威胁着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是高原可持续发展潜伏的巨大危机 青藏高原以高寒草甸、草原、荒漠及森林四大系统为特征,生态环境脆弱多变,加上近期人类活动及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已在不同地域暴露出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保护高原环境不仅有益于我国、邻区乃至东南亚各国,而且关系到高原持续、健康发展。由于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高原基本上还保持着纯自然清洁状态,高原的阳光、空气、云雨和地面上的土壤、冰雪、江河湖泊、各种动植物,多数未受到现代化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的污染,也未达到受自然报复、惩罚的地步。但是,在局部地区许多环境问题渐趋突出,主要有:①土地沙漠化日益扩大,尤其是青海省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占全国沙漠化总面积的 21%,居全国第三位,重点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环青海湖地区。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藏北、川西若尔盖草原等沙化面积也逐年增多。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过度超载、过度樵柴破坏植被、大规模垦荒弃耕、大量挖药采矿等;②水土流失加剧,主要集中在东缘横断山区,森林过伐、毁林开荒等人为破坏严重。特别是长期以来的“重采轻造”,森林赤字增大,森林覆盖率下降,引发大面积岩崩、泥石流、土壤侵蚀、河谷干旱等灾害频繁;③局部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在人口相对密集、工农业集中区,如河湟谷地工业区、环青海湖农牧区、柴达木盆地工矿区、西宁及拉萨城市生活区、横断山森林采伐及采矿区。大量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994 年全国乡镇工业排放废水 43亿t,其中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的 2 万多家乡镇企业每年就排出未经处理的废水达 1 亿多 t;④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由于受到森林、草场的减少与退化的影响,以及过度采挖和捕猎,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剧减、种类濒危的严重破坏,麝香、虫草、贝母、鹿茸及旱獭、豹、藏野驴、野牦牛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此外,局部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鼠虫害、尾矿(尤其是采盐中废卤排放)等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极大地加重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6 适度控制人口,合理开发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人口过快增长是引起资源耗竭与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目前在占全国土地面积 23.4% 的青藏高原,居住着仅占全国 0.8% 的人口。但是,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预计 2010 年高原人口将达到 1260万,2020 年达到 1490 万。此外,因受历史和地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原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十分淡薄。所以,高度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尽快扫除文盲,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是控制高原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 从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来看,人口适度迁移是完全必要的。但人口迁移应以内部流动为主,外部迁移为辅。内部迁移主要是资源相对贫瘠地区或生存环境差的地区,向农业综合开发区、资源重点开发区或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区。过去有关各种迁移理论,如“推拉理论”、“投资—利润理论”、“期望收入理论”、“生态移民理论”等,都试图从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探索人口迁移规律。就青藏高原而言,内部迁移可以吸收具有相同或类似特质的人口,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变化不大,但必须采取政府诱导、个人自愿或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外部迁移主要是外地干部、人才和技术工人等,并与外地产业和技术转移结合起来。 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促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关键是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第一,强化农牧业基础,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二,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优化第一产业结构。立足于高原粮食基本自给,促使农林牧协调发展,力争高原人均粮食和油料占有量由现在的 251kg 和 23kg 分别提高到 2000 年的 300 kg和 45kg。调整种植业的农、经“准二元结构”为三元结构,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结构比例由现在的 8∶1.6∶0.4 变为 7∶2∶1 或 6∶2∶2。除使作物结构合理化外,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复种指数等,将有利于粮食总量的增加;第三,调整工业结构,走资源开发—加工型发展模式,协调轻、重工业之间关系;第四,大力加强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油气,巩固发展煤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输水平,加快铁路、航空、管道建设;第五,加快第三产业中第二、三层次的行业与部门的发展,重视科技与教育,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第六,集中精力,非均衡发展,即区域倾斜,点轴开发,面上扩散,带动高原腾飞。 重点建设 6 个重点区域:河湟谷地巩固冶金、机械、纺织、食品、化学等工业,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一产业;柴达木盆地大力发展湖盐开发、盐化工、油气开采与炼制、有色、建材工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一江两河”地区发展电力、机械、民族手工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川滇藏接壤区建设水电、有色冶金、建材、农业综合开发区;大渡河流域重点建设电力、采矿与加工、建材、农牧产品加工;岷江上游改造发展现有农牧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业,建设耗能工业,有计划地发展黄金开采业。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原资源既丰富又有结构性短缺,环境既脆弱又严酷。因此,未来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开发与节约并重,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相结合,以资源开发促环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将生态环境整治寓于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讲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最大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上一篇文章:青藏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模式与对策 下一篇文章:青藏高原土地开发潜力与对策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