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实践的体会
下沙学校 卢恬
一、 问题的提出:
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中谈到:中学生命科学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培养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通过提高科学素养来落实“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满足社会需要。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教学,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探究性思维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新教材教学第一线的任课老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带动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二、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
1、 创设情景、引入探究
课堂上设计恰当的情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氛围,学生有了探究思维的温床和土壤,很自然顺畅地投入探究活动。前提是教师应了解学生,为学生度身定做适宜的情景,可以是恰当的问题,也可以是精心打造的氛围和场景,目的即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秩序地进行探究思维活动,并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将这种探究呈现出来。
例如:在上《变异的来源》一节时,可以多次地创设情景:
①通过上海特产浦东鸡,引出讨论:蛋孵化出来的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并讨论:为什么每一个人给出的孵化答案会有所不同。②多媒体展示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分组讨论:这两位双胞胎兄弟的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③多媒体展示:唐氏综合症、无籽西瓜、猫叫综合症。
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需要有对学生前期知识的了解,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了解,只有教师真正明白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地投入研究和规划。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为设计而设计,显得生硬而没有可行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思维也随即混乱。
2、 保护情绪、关爱进程
学生毕竟是一个个不是很成熟的个体的集合,学习的持续性和意志力都有相当的局限,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对此应是心中知悉的,需要时时地给予情绪保护,但也不是盲目地赞誉,给予赞词。教师也需要投入,在整个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似乎把学生引进门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并不是持久地一直跟着老师走的,需要教师慧眼辨析,课堂上的老师,犹如摄影棚里的导演,时时关注着整个探究进程,哪里需要帮助和提示,哪里是学生的创意所在,哪里使学生遭受挫败,等等。在教师不间断的关爱下,学生有一种被关心着的感觉,同时也会受此感染,这对尚有孩子气的中学生来说是需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是不易察觉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是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学生都能感受并受到鼓舞,增加其勇气和信心,这对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过程无疑是有益的,使得探究活动能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学生也可以在平稳的情绪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将学生引导进入探究,以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实际上都因于疑问。产生了疑问,就会设法去探求答案,从而形成探究活动。疑问是探究的引线,有时一个情景出来,学生会有满腹狐疑写在脸上,教师得去及时捕捉,适时地引发学生的探究。探究到了一定的深度,有学生还会有新的疑惑,流露于他的片言只语中,也得由教师去捕捉,然后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探究。作为整个课堂设计和把握者的教师,设计恰当的问题,可以使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而不至于没了方向、出现迂回,学生也会失去兴趣。设计恰当的问题就如同把一个苹果挂在学生跳一下能摘到的位置,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问题,可以层层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问题设计可以是“单线递进式”的,即先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往略深处挖掘一铲,一点点推进,发现宝藏;问题设计还可以是“多线围剿式”的,即将一个疑惑分成几个小的目标问题,这几个小的目标问题找到了答案,则疑惑迎刃而解。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了继续探究的信心。问题设计还可以是“多环相扣”式的,等等。
高尔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引领学生去投入地学习新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而不再是被动的和“填鸭”式的体验。
一堂课的设计离不开设计问题,教师如果能在设计问题上多下一些功夫,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则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颇多益处的。
4、 团结协作、增强效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然后通过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与完善,同时也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个体。
通过团队协作、竞争协作,组内成员相互帮助,同学之间倾听、尊重、接纳信息,激发出思维的灵感;这同时也是对同伴的能力的信任,使同伴感受到自己的长处并得到鼓励、舒展力量。从而使探究高效地持续,并使探究活动成为一种快乐。
探究教学决不主张培养唯我独尊的个体,而是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置于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团体中,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与对话中,培养“共性”与“交互”。既具有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又具有社会性、交互性和共生性。
5、 评价激励、挖掘潜力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评价,鼓励其中的闪光点,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学生都有一种被承认和接纳的要求,这也是教师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探究的进程,及时地给予鼓励、认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嘉奖,教师的慧眼识珠,是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从而获得更坚实的信心和力量。毕竟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是极其有限的,他的某个发散性思维一出现,总是很脆弱的、不坚定的,需要认同和支持,老师是他的强有力的臂膀。经过一个持续的过程,就会培养出学生的这种探究思维倾向,成为学生的思维特色。并积极地发动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探究活动做出评价。把评价方式的多元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的多元与开放还体现在评价标准上,这些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是随着探究活动的进展而有所变化的,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应该是亲切的关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评价和激励才能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力。
6、 不断强化、渐成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新教材尚启用不久,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特点尚有烙印,需教师持续地培养训练,不断强化,渐养成习惯。
强化并不指单纯的重复,而是多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以致学生能很自然地进行探究性思维活动,成为学生固有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倾向。
参考资料:
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
1981年1月第1版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