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父母一吵架,孩子就躲到卫生间里拼命打自己耳光。初三学生成绩优秀,每次都要考第一,考不到就当众拿刀片割手“自惩”。和女朋友分手,高中生用烟头在手背烫出一个疤……面对近年来骤然增多的青少年“自残”案例,吴月少等几位市人大代表近日提交议案,呼吁社会重视这一不正常现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去年初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5.2%接受调查的广州市中小学生,承认过去一年中有过用刀片等利器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据吴月少介绍,在自残的孩子中,大约有20%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者是“曾经设想过各种自杀的场景”。
自残青少年80%是女生
学生为何屡屡自残?根据调查,感情问题、学习压力、父母离异、家庭生活不幸以及受别人影响、觉得好奇等,是青少年“自残”的主要原因。吴月少表示,青少年心理发育还不健全,不会采取各种方式化解压力,而他们普遍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作为家庭中最为敏感、脆弱的群体,很容易因家庭失去和谐、个人感情冲突而产生心理负担,就会通过自残来转移压力,通过肉体的痛苦来抵抗心理上的痛苦。
高二学生陈薇(化名)对记者表示,自己初三时曾经因为失恋、父母吵架、担心成绩下滑等原因,一年之内两次用碎玻璃割破手掌。她表示,每一次自残,疼痛袭来却感觉到全身非常放松,“尤其是看着殷红的鲜血缓缓流出来,什么烦恼都退得远远的。”
此外,有自残倾向和曾经自残的青少年中,80%为女生。主要是因为男孩因心理问题产生暴力倾向时,可以通过破坏行为释放愤怒和紧张等不良情感,而女生更倾向于对自己进行伤害。另外,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一般为内向性格,不太喜欢和别人沟通。实际上,一些学习尖子也会自残,由于一直处于优势,他们一旦遭遇挫折,会因心理落差太大且拉不下面子向别人寻求开解,而用自残来“鞭策”自己。
自残行为会“上瘾”
吴月少等代表认为,由于一次自残的安慰效果不会持久,青少年没多久就会再次重复自残行为,继而会“上瘾”。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帮助他们掌握健康良好的缓解、转移压力的方式。学校要对有心理隐患的学生多加关爱,有针对性地教授家长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