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繁體 | |||
|
|||
频道总分类: | |
|
|||
带“像”字的句子,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几乎随处可见。不少人认为,凡带“像”字的句子,属于比喻句的明喻句约占70%,而非喻句约占30%。 为什么不少人误认为带“像”字的句子都是明喻句呢?这是因为:(一)明喻句的基本形式“甲像乙”跟非喻句形似;(二)大凡带“像”字的句子,不管是明喻句还是非喻句,“像”字都可以作句的多种成分,——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如: (1)可作谓语 1.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孙犁《荷花淀》)(明喻句) 2.万人大会堂……像一座大夏。(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非喻句) (2)可作状语 1.那对叶像一片玻璃片一产透明、清亮。(刘白羽《白蝴蝶之恋》)(明喻句) 2.像所有在这个年纪上得了重病的女人一样,她一天憔悴一天。(巴尔扎克《守财奴》)(非喻句) 作定语、补语的例句略。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带“像”字的句子究竟是明喻句还是非喻句呢? 一、明喻句中,“像”字是比喻词,所联结的本体和喻体两个部分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句。而非喻句中,“像”字前后两部分之间常常是同类事物。例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宗璞《紫藤萝瀑布》)(明喻句)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检察院缩小了一半。(鲁迅《药》)(明喻句) 3.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祝福》)(非喻句) 4.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曹禺《雷雨》)(非喻句) 例句1、2都是明喻句,“像”字前后的“花”与“帆”、“眼光”与“刀”都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例句3、4中“像”字前后的“年底”与“年底”、“四凤”与“你”都是同类事物。 二、明喻句中,甲、乙两个事物尽管本质不同,但两个事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句。而非喻句中,“像”字前后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要有相似点。例如: 1.他牵着一头毛色像黑缎子似的黑牤牛往回走了。(周立波《分马》)(明喻句) 2.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孙犁《荷花淀》)(明喻句) 3.水生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孙犁《荷花淀》)(非喻句) 4.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朱自清《威尼斯》)(非喻句) 例句1、2都是明喻句,“像”字前后的“毛色”与“黑缎子”两个事物在油黑而闪光这一点上存在着相似点;“小船”与“梭鱼”在飞速、灵活这一点上存在着相似点。而例句3、4都是非喻句,“像”字前后两个部分就很难找出相似点来。 三、明喻句中,“像”字前后两个部分是通过相似点构成比喻的,即以此喻彼,它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明喻句) 2.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碧野《天山景物记》)(明喻句) 例句1、2都是明喻句,“像”字前后的“叶字”与“裙”在形态、色彩上有相似点,“革塔松”与“巨伞”在姿态的高、大上形有相似点。 而非喻句中,“像”字前后两具部分则常常用举例、比较、猜度,想像来表示。例如: 1.表示举例:对于一个在北平往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老舍《济南的冬天》) 2.表示比较:你怎么不像我。(程乃珊《吾家有女初长成》) 3.表示猜度: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鲁迅《药》) 4.表示想像: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张洁《挖荠菜》)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免费教育资源网(http://ttshopping.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