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工作即将开始,上海今年的填报志愿工作分两次进行,即先填报本科志愿,高专高职志愿放在高考之后才填报。这是一种新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抓准每一个机遇,能顺利进入各类高校深造。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有32年了,执教了17届高三毕业班,曾担任过14届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和家长向我询问有关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在此我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一、正确评估、合理定位 高考填报志愿第一个环节是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估,只有正确评估才能很好定位,即第一志愿报考哪一所高校、哪一些专业?通常学生依据模拟考成绩并兼顾平时成绩来评估自己的学业水平,而各区模拟考的难度一般要比高考高一些,各校自己命题的模拟考或联考也是这样。而高考命题对基础题、中档题、有一定难度的试题的比例把握得更合理,所以四月底模拟考总分450分左右的考生高考总分超500分的也不乏其人,一般总有一个上升的空间。所以千万不要把志愿填低了,成绩下来总分竟比填报学校的分数线高出一大截而倍感懊丧。 以我执教的2002届上南中学一个班级为例,尽管是一个区重点的理科班,从实力看,三年中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数学成绩超市重点理科班,高中阶段有十一人在市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我就打消区重点学生不敢填报名校的顾虑,力求做到兼顾爱好,合理定位,结果48名学生,一人进了北大,一人进了中科大,四人进了复旦,十四人进了上海交大,七人进了财大,五人进了同济……从填报志愿这一环节看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呢?我认为可以把几次模拟考的总分计算出一个平均值,再根据高考命题趋向对自己的高考总分提出一个估计值,同时也应当与考虑排第一志愿院校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第一志愿院校。关于专业的填报,可以计算一下这个专业近三年分数线的平均值,提出一个估计值,对每位同学而言,这二个估计值之间应有余量,即前一个估计值应大于后一个估计值,这就是正确定位,只有把握自己的确切实力,才能正确定位,才能实现“理想”,获得成功。 二、讲究次序,全面兼顾 “学校要考重点,专业要挑热门”这似乎成了不少考生的信条,一张志愿表可填若干所院校,如果都是重点,肯定不利于录取,损失的还是你自己。志愿表上的排序非常重要,一、二、三志愿要有一个明显的分数梯度。本市院校、外地院校前后位置也要统盘考虑,把一所全国一流的外地院校放在本市一所一般院校之后显然也是不利于录取的,对考生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是填报志愿的第二环节。 对于专业的选择,我认为应当冷热结合,实际上所谓“热门”专业也是在变化的,现在是“热门”,明后年也许就不那么热或者变为“冷门”,如计算机专业、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类专业早些年热得烫手,如今就业上就没有优势可言。我认为填报专业可以尽量宽泛一些,比有个学生,“一本”一志愿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不愿调剂,外地院校一定要填,就填浙江大学一热门专业,其他志愿全部放弃,考下来与专业分数差了2分,结果无法被录取。据说这样的考生年年都有一大批,当然这种非某校某专业不可也是个人理想无可厚诽,我的这位学生复读一年后考进了复旦,读的也不是法文专业,这说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把专业定得宽泛一些,排序合理一些,肯定有利于录取。 三、走出误区,重在发展 填报志愿过程中有一些误区是必须防止的,一是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看到别人填报某名校,就跟风填某名校,把考试中偶尔一次超长发挥当作自己的正常水平,定位上发生了偏差。二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患得患失,不敢填报符合自己实力的院校,考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要靠疏导去解决,靠正常发挥去解决,而不是靠降低院校“档次”去解决。三是不能扬长避短,比如数理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填报理论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一旦进了高校读起来相当吃力,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为此走上了退学之路的也不是个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