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1] 河南考生李某,2003年高考估分635分,高于出类拔萃的考生。按照2002年河南省的录取线(重点线为562分),他有希望冲击北大、清华,校长和班主任都鼓励他冲这两所名校,可是李某很冷静,他考虑:一是2003高校继续扩招,但全省只扩招1万人,而参加高考的人却比上年多了10万;二是2003年高考题较2002年容易,水涨船高,分数线也会提高(果然重点线为575分,比上年长了13分);三是北大、清华在河南的招生计划没有增加。根据这些分析,李某顶住了学校、老师方面的压力,毅然放弃了报北大、清华。他报的志愿是1.北京师范大学;2.南京农业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专业服从分配。他最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 [点评]李某填报志愿时很有头脑,有自己的主见,不为外界所干扰。根据2003年实际录取结果看,北大、清华在河南的录取最低分分别是641分和645分,他若报北大、清华的话肯定没戏。他的分数报北京师范大学则正好(2003年北师大在河南的录取最低分为621分)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其次他的3个志愿填得很有层次,即使第一志愿落选,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仍能接住(二、三志愿学校2003年在河南的录取分为562分、579分),不至于落到第二批,三是他同意专业服从分配,这给学校录取时留了充分的余地。所以说,他的志愿报得比较科学合理。 [实例2] 湖北考生王某,2003年的考分532分,高出重点线16分。按理说上很好的一本大学希望不大,也没什么太多可供选择的。他把报志愿的重点放在二本。他一直想留在本地的财经学院学习经济,离家也近些。填报志愿的时候,因为没想过自己能上第一批院校,所以在一本志愿填报时不太认真,在第一志愿栏里随意填报了兰州大学新闻系,并服从专业分配。但觉得不太可能上,就在二本的第一志愿非常稳妥地报了当地财经学院的经济学专业。 可结果出来后,他居然被兰大新闻系录取了。查询结果是他在录取的18人中排名第12。许多人都认为他十分走运,其实他并不那么想。去了一个那么远的地方,还学了一个外人觉得热门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点评]该同学虽然被第一志愿录取了,但她的志愿报得并不成功。 1.学习,第一要靠兴趣,虽然她上了重点但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由于估计自己的分数上一本竞争力不大,就对一本志愿不认真对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我们志愿表上填报的志愿不 一定是最精确的,但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填报之前,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到每个志愿实现的结果,对每一栏志愿都必须精心填报。 2.一般来讲,像该生这个竞争力不强的分数,第一志愿填报西部院校是希望比较大的。由于地域的差异,西部院校较东部和中部院校在分数上还是相对低些,且每个院校都格外重视把自己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考生。而此考生并没想到这点,致使阴差阳错上了自己其实并不想上的学校。所以,无论分数多少,都要精心填写表内的每一栏志愿,好好决策自己的人生。 [实例3] 考生A,2002年贵州文科考生,高考成绩为563分。他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第二志愿是上海财经大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2年贵州文科重点线513分,北京师范大学在贵州的提档线和最低录取线分别是549、554分,小A由于分数偏低不服从专业调剂被退档,但由于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志愿爆满,无奈落入下一批次。 [点评]从A的志愿表可以看出,对于第二志愿,A和父母似乎没有进行更多的考虑。他们一致认为,这次考试是“拼第一志愿”,在第二志愿一档中,随意填报了上海财大。2002年上海财经大学在贵州的文科录取最低分为563分。即使该校录第二志愿考生,由于他平行志愿填报热门,分数上又没有竞争力,这样填报二志愿等于选择了放弃第二志愿。落入下批次录取是肯定无疑的。 [实例4] 考生张某,成绩中等,摸底成绩总在重点线附近。2003年高考成绩在重点线以下12分。他填报志愿的思路是:1.自己的理科成绩比文科成绩好,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想到沿海城市读书;2.比较偏向于冷门学校和冷门专业。填报的志愿如下: 一本批:第一志愿河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服从调配);第二志愿陕西师范大学,德语专业,服从调配;第三志愿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