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志愿是职业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是根据教育部的一项调查,大学生当初报考志愿时,有22.9%的人没有认真考虑,随便凑合。有41.2%的人是根据自己分数简单估算,然后看能考上哪个就上哪个。这样,有4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有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希望重新选择专业,有6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后放弃所学专业去从事其他工作。这样大比例的反差隐含着众多考生和家长的无奈,甚至造成了相当多的人生悲剧。 所以,填报高考志愿应注重以下几方面:树立职业意识 注重个性发展 报志愿,第一位要考虑的是什么?不是许多人关注的学校名气,专业冷热和离家远近,第一位要关注的应是考生的潜能、兴趣和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是人生职业生涯的起步点,是人生职业发展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选择好坏对于考生在大学期间能否主动地,充满兴趣地完成学业,奠定职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至关重要。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孩子最有兴趣的、动机最强烈的、能力优势最突出的、个性特征最相符合的那些专业去学习,去发展。必要时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手段予以确定。 学校名声、专业冷热不是不重要,但现实中大量案例表明,专业冷热在几年后存在极大变数。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名校的光环也远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重要,只有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才是影响事业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关注招生网站 掌握七大类信息 在孩子准备高考的时候,家长要尽力搜集和占有各种资料,供报志愿时参考。这些资料应当包括: 1.适合孩子发展的各类专业在本省的招生情况及相关院校扩招及二志愿录取政策。2.这些专业在相关院校的发展情况,课程设置及按专业的院校排名情况。3.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4.前两三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平均录取分数线。5.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及奖贷学金情况。6.专升本政策及考硕和考博渠道。7.不同专业对个别科目的成绩、体检、语种的特殊要求等等。 了解这些情况,除了订阅的高考资料外,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各类高考网站和准备报考院校的招生网站,那里的信息更全面,更具体。尊重考生志向 权利产生责任 考生的家长、老师,人生阅历丰富,对考生选择志愿进行引导,但不可过度。有的老师家长自恃见多识广,往往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凭个人的主观决定孩子报考志愿。 高考报志愿是在决定孩子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必须尊重孩子的意见,老师和家长只应当扮演参谋和谋士的角色,给孩子提供正确客观的指导。如果考生过于固执偏离自身实际情况,长辈应冷静和孩子一起分析冲动的后果,帮助他得出正确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主意,应当慢慢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主动作出决策,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权利产生责任,只有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他才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不至于日后抱怨他人。 目前的考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出于多种考虑,愿意让孩子在本地上学,这并不可取。其实,选择外省市的高校,不仅增加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可以开阔视野,帮助孩子寻求更广阔的独立发展空间,这对于他们尽快走向成熟好处甚多。定位要参考 模拟成绩平均值 报志愿前,首先分析好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兴趣,专长和弱项,弄清楚自己希望的就业方向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 然后以自己平时模拟考试的排名作基准确定报考院校。一般来说,学校的教学成绩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发生跳跃式突变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个人平时在全年级考试成绩分布在第50-150名之间,那么往年本校第100名前后考生的录取情况可以做重要参考。仅需要根据此次高考发挥情况略作调整即可。 第二志愿不仅要拉开档次,更要选择大量招生的本地院校或可能录取二志愿的外地院校,否则没什么作用。在填写服从志愿时,大的方向一定不能搞错。 最后,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对入学后再转专业不要寄予太大希望,因为限制很多,很少成功;二是大学基本是奠定专业基础,只要大的专业方向没选错,基本不影响毕业后的发展。尤其大多数文科专业,专业界限很模糊,互换性极大。相对而言,理工科的专业改行的风险会更大些,所以报志愿更应慎重。 (马伟光,中国第一个人才学硕士,择业指导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人才职业咨询工作。对高考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专门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