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同学们面临的重大选择,关系到一生的发展,上理想的大学是高考成绩与合理的志愿和谐统一。高考填报志愿,政策性强,时间要求紧,技巧性高,学生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在短短几天内,就决定一名学生的职业学习方向。科学填报志愿,历来是家长与考生关注的大事,是讲求科学的大问题。 一、填报志愿前的准备工作 1.认真阅读(研读)《报考指导》,仔细了解并切实弄清我省高校招生执行和制定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要求。2.了解各校招生计划,特别是考生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计划、信息政策(计划是否调整)。对有关学科成绩的要求,如数学不低于多少分,英语不能少于多少分。3.了解孩子的体检情况,孩子限报哪些院校专业。4.认真估好分是填好志愿的前提和保证。在做好估分的基础上,参照前三年录取分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分值增长趋势(即所谓录取的“大年”、“小年”)。5.院校办学条件和水平。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有的是国家部委所属大学,有的是省市所属大学,因为隶属关系不同,其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招生范围都有所不同,除了看隶属关系外,还要从一所大学是否是“211工程”学校,是否是“985工程”学校即部、省市共建学校,目前我国上述院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也仅有100所左右。此外,学校的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的数量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以下几项:院士和大师级人物的数量,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的数量,博士生导师数量,国家重点学科排序是否前一两名(因为重点学科周围必然有一个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作支撑),因此重点学科越多,说明学校办学水平越高。学校硬件条件固然重要,比硬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的精神和学风,这是一所大学的校魂所在,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的成长却有极大的熏陶作用。很多学有成就的人士在回忆大学对他们的影响时,无一不将大学精神的“熏陶”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填报志愿的基本原则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对不同成绩、不同层次的学校,考生及家长的心态各不相同,“稳一稳”、“冲一冲”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填报志愿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性格与特长。如“能做学问的、爱交际的、爱动手实践的、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理性思维的、能言善变的、原则意识强的”等都是自己的参考要素。对学生一定要准确定位,努力追求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的成功率十分重要。在给定的几个批次的志愿栏中,每一批次的第一志愿的填报十分关键,一定要科学定位,“对号入座”,即使是报考相同类型的学校,也要考虑诸多要素,如地域的差别、实际的录取人数、历年的报名情况、实际的录取比例等。使自己处在有利的竞争环境中,从而增加录取机会。确定填报志愿的“立足点、确保点、争取点”,教师指导家长、学生选择各批次的“高校群”。立足点是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基本出发点;争取点是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最高点,是选择高校的上限;确保点指所选择的高校是填报志愿的最低点,是下限。在实际填报志愿中,经常采取“稳+稳”、“险+稳”两种操作方式。“稳+稳=立足点+确保点”,更多考虑的是追求学校的比较理想的专业而“险+稳=争取点+确保点”,考虑追求的是理想的学校,专业次之。它们各有利弊,关键是学生与家长要达成共识。 三、填报志愿的技巧 (1)填报志愿要有梯度,选择的学校应该是“递减式”的,不能“波浪式”、“并列式”、“升幂式”的。(2)成绩波动大的同学在选择志愿过程中,要多考虑录取人数多,录取志愿长的高校,一般以省内高校居多。(3)成绩历来较稳定的学生,可以根据成绩选择合适的高校填报志愿,即使招生人数少,志愿集中在3-5个档次之间,问题也不大。(4)对学校名次靠前,发挥稳定的同学、要努力追求全国一流的名牌大学,鼓励竞争京、津、沪、宁、杭等全国著名高校,这些高校永远是学生的向往之地,也永远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一定要结合学生实力情况而定,同时填报好下一批次的志愿,做到险、稳兼顾,保证高校录取。(5)对成绩不高,竞争力不强的考生,要首先考虑选择省内高校,它们招生人数多;其次是比较偏远的其他省份的学校,一般不会是广大学生的追捧对象,竞争不会太激烈,录取的机会比较大些。 四、填报志愿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实行网上录取,招生工作逐渐完善,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轻易地去相信“关系”或某某人的许诺,有的学生,由于实际的考试分数与填报的志愿相差太远,无法实现目标,浪费宝贵的第一志愿,造成落榜,十分可惜。“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应立足考取高分与合理的填报志愿,通过科学填报志愿,增加录取机会,把握自己的命远。(2)“高考的分数决定志愿的层次”,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不要铤而走险,复读是经济受损失,精神受刺激,信心受打击,最不可取,不要轻言补习,理想化地设想来年能提高多少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