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考生正确把握政策,科学合理填报志愿,现将填报志愿的一些经验和基本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考生和家长有所启迪。 1、根据模拟成绩,客观估分,确定大致位置 能否被高校录取,主要取决于高考成绩。实事求是分析自我实力,准确预计高考分数,是填报志愿的首要环节。 考生在估分时,首先,要将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和近几次高三模拟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冷静、客观、全面、具体。其次,要根据近几次模拟考试成绩在学校、区县的排名位置及自我发展趋势,确定自己在全区的大致位置。然后,依据学校、区县历年来的录取比例确定自己大致可填报哪一批,哪一类院校。如根据顺义区历年来理科考生的整体录取情况,在区前50名,可冲击清华、北大;前500名,可报考市内的一些重点名校;前1500名,可报一类本科高校;前3500名,可报二类本科院校。 2、正确使用招生资料,科学分析、全面把握招生情况 正确使用招生录取资料,全面了解高校招生情况是填报好志愿的重要保障。 填报志愿的基本工具有: ①北京教育考试院出版发行的《北京考试报——招生通讯》。这是准确、及时、全面了解当年教育部招生考试政策、录取体制、招生院校的权威资料,是考生填报志愿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通过《北京考试报——招生通讯》,考生可以清楚了解今年各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和联系电话。 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北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这是由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校招生办公室统计编制的。它汇集了近三年来各高校在京招生录取情况的统计结果,可详细查阅到各院校、各专业、在京招生的计划数、报名人数、上线人数、录取人数及录取新生的分数段统计等,是考生选择院校、专业的重要参考工具。 如:以查阅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类为例,通过资料对照、分析可得到: 由此可得知: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类只能填报在第一志愿,而且应高出第一控制线60分左右才可以填报该院校。 3、有的放矢进行咨询、增长经验 掌握了填报志愿的基本方法,选定了大致的院校后,有目的地参加高校的咨询会、上网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多向他人咨询,多征求班主任意见等,也是增长经验、克服盲目性、提高录取几率的有效途径。 4、慎重选择第一志愿,提高志愿命中率 有人说:高考报志愿,其实就是在填报第一志愿。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从录取院校看,绝大多数招生院校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从录取程序上看,首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从近几年录取结果看,绝大多数院校(专业),特别是重点大学、热门院校、热门专业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为85%以上,有的已接近100%。所以,第一志愿极其重要,填报一定要慎重。 在填报时,考生除了要根据高考总成绩确定报考院校外,还要理性地分析自我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就会有不可想象的发展潜力。如果忽视兴趣,升入高校后,考生就会懈怠、不思进取。从个人成才角度讲,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准确估价高考成绩的基础上要注重自我兴趣。 考生身体条件、相关科目成绩等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北京市每年都有因为身体条件不符合招生学校要求而被淘汰的考生。2004年就有一名考生报考了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总成绩达到了报考院校的录取线,但相关学科———英语成绩偏低,没有被录取,很是遗憾。 5、第二、第三志愿(专业)填报要有明显梯度 巧妙安排设计好第二、三志愿,会达到拾遗补缺的目的。一般说来,一志愿报考名牌院校,二、三志愿可选择非名牌;一志愿选择京内或大城市院校,二、三志愿可填报外地或偏远地区院校。如果缺少梯度,二、三志愿就会形同虚设。经验证明:志愿间以拉开20—50分的间隔为宜,志愿间梯度越大,保险系数越高。 在填报第二、第三志愿时,还要认真阅读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详细了解院校是否接收第二志愿考生、接收条件有哪些,如:名额、比例、分数级差、各专业录取的办法、对相关学科的要求等,再进行填报。 6、高度重视志愿的调剂工作 为了满足考生的愿望,保障高校招满生源,今年高考志愿中“是否服从分配”一栏被取消,市招办在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后,公布未录满计划的院校名单,重新征求考生志愿。这是决定能否被本科录取的关键时刻,会把考生从落榜的边缘挽救回来,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所以,考生一定要珍惜这次宝贵的机会,认真对待,慎重抉择。 7、全面了解高校情况,合理选择院校地域 有的考生只想在市内高校,或在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院校就读,稍稍偏远一点的院校都不加以考虑,这也是导致高考落榜的一个主要原因。诚然,大都市院校坐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信息量大,就业机会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就业几率。但也有很多不在大都市的院校,是国家的重点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师资力量、科研水平都很高很强,并且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很优秀、很不错的选择对象。如:西安交大、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希望考生能放开眼界,从全面长远考虑,消除误解,勇敢地选择一些外埠院校去深造锻炼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