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课题10.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内容分析《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第3篇童话,精读课文。本文选自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作品集《在牛肚子里旅行》。故事主要描述了小蟋蟀“红头”不小心被牛吃进嘴里,他的好朋友“绿头”利用牛反刍的特点营救了“红头”,是一篇场面惊心动魄,语言生动、情节紧凑的科普童话。现将从童话教学及本课的教学价值等方面作如下分析:一、科普童话的阅读价值本篇童话巧妙地将牛反刍的科学道理通过蟋蟀的一场历险让阅读的孩子就像一头栽进树洞的爱丽丝,在离奇的情节、神秘的环境和激情的语言中感受一番在牛肚子里历险的惊险刺激。童话的特点是想象丰富甚至天马行空,情节也离奇曲折,但科学道理又是经过反复论证得出的真理结论。“童话”和“科学”的融合彰显了作者对这两者的把握能力。张之路是现今我国儿童文学界著名的科普小说作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科幻小说作品《霹雳贝贝》被改编成电影,家喻户晓。甚至可以说《霹雳贝贝》开启了“八零后”孩子对科普文化的阅读。近年,张之路又先后出版了《乖马时间》《会飞的狗》《老爱哭和不在乎》《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科普、科幻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无论情节怎样离奇、人物如何非凡,但创作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经验之上。作品的可信性正在于作品是依准实际的客观规律创作的,基于现实生活编织的故事使得阅读者深陷其中也深信其中。就像阅读《在牛肚子里旅行》,阅读中学生会不断随着情节产生质疑,牛真的有四个胃吗?四个胃怎么排列?吞下的食物为什么还会送回嘴里……对故事的阅读可激发学生对其中科学原理的探究欲,从而推动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科普读物是儿童成长中认识世界的重要阅读渠道,其中,科普童话是孩子们都喜见乐见的文体形式。二、超现实作品的真情表达本篇童话以两只蟋蟀的人格化形象在真实、平实的牛吃草、咀嚼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