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源简介:
《雨巷》教学设计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潘志敏 整理
教学要求
1.了解戴望舒的创作道路以及对中国新诗作出的独特贡献,学习白话新诗音乐美的审美特征。
2.掌握《雨巷》一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1节
教学方法: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参与编辑《新诗》杂志;主编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等;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那时,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原先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但依然渴求着新的希望在阴霾里飘起。因此诗歌以“雨巷”为题,以“丁香般的姑娘”为中心意象,反复咏叹,反复求索,整首诗情被迷茫的凄风苦雨和微茫的希望交织出梦幻朦胧的意境。
本诗的创作,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音乐美融为一体,因此被叶圣陶称为“替中国新诗开了新纪元”。
二、指导诵读全诗,双向研读:
(一)诗歌朗读
指导: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二)自主研读:
1、读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2、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准确的表现了他的忧伤,让我们产生共鸣。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呢?)
示例: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