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想
1、电石跟水反应的用途:在一50mL的烧杯中加入约5mL水,然后加入约5克电石,点然可听到轻微暴鸣声,大量泡末产生,甚到逸出,反应结束后产物为糊状。该实验有三大好处:其一,用于说明燃烧时应检验统一纯度;其二,不用能启普发生器,其三,学生实、验中为何要在反应试管中塞上一团棉花。该实验用于讲乙炔时引入课
2、细铁丝能插入橡皮塞中吗?
有的人说不可能,不过亲自动手做一做就知道了。肯定能。
3、乙醇催化氧化:用粗铜丝比用细铜丝效果好。将粗铜丝扭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迅速插入无水酒精液面上方约半厘米(最好不要插入溶液中),可以较长时间看到铜丝由黑色迅速变成紫红色且这个过程循环进行。
4、溴水与苯酚反应:本实验要保证有沉淀,应保证溴水足量。为使学生清楚这一点,可做如下实验:先取少量溴水于一只试管中,然后慢慢加入苯酚,先可以看到有红色物质出现,但随着苯酚的加入沉淀变成白色,当苯酚过量时沉淀消失。然后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沉淀消失,得出三溴苯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5、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能加入溴水,过滤除去吗?因三溴苯酚溶于苯,实际上不会出现沉淀。
6、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可以得到苯酚晶体吗?不能。因为苯酚中混有少量水时即难以形成晶体,实际上只能得到乳浊液,因而只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7、为什么银氨溶液不能长期保存?
8、桌面上放有长度为15cm、18cm、20cm试管各一支,长度约为22cm的粗铜丝一条,玻璃棒一只,50 mL 烧杯一只;酒精灯一只。乙醇 50mL
设计一简单实验验证乙醇催化氧化产物。
(答案:将铜线扭成螺旋状;将乙醇注入50mL 烧杯中;在酒精灯上灼热铜丝后迅速插入酒精中,反复2~3次后闻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该实验由课本中学生实验改进而来,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常见问题是:未将铜丝扭成螺旋状,实验现象不明显;有的人虽然随手扭成螺旋状但螺旋太大放不进试管;未能利用玻璃棒将铜丝扭成螺旋状而问教师如何将铜丝变成螺旋状;在试管中实验铜丝长度不够,没有想到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等。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