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实验质凝
1、在硫酸亚铁溶液加入浓硝酸可以看到棕黄色溶液吗?
在硫酸亚铁溶液中逐滴加入浓硝酸的现象是:开始看到深棕色或黑色溶液,最后才是棕黄色溶液。原因是:NO3—被还原的产物NO与亚铁离子形成棕色的一亚硝基五水合亚铁离子[Fe(NO)(H2 O)6]2+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O+Fe2++5H2 O==[Fe(NO)(H2 O)6]2+,当Fe2+反应消耗完后才看到水合铁离子的颜色──棕黄色
2、氢氧化亚铁氧化过程中的灰绿色是什么物质?
灰绿色物质一般认为原因之一是:在氧化过程中生成混合氢氧化物Fe(OH)2·Fe(OH)3,原因之二是:氧化过程中晶体形状改变引起的颜色变化。
3、检验Fe2+的方法能否先在待测液中加入NH4SCN或KSCN,再加入过量的HNO3?
此方法不能加入过量的硝酸等强氧化剂。Fe3+与NH4SCN或KSCN生成血红色的[Fe(SCN)n]3-n,n=1~6。在酸性溶液中硝酸等强氧化剂能将SCN─氧化,例如:
13NO3—+3SCN—+10H+==3SO42—+3C 02 +16NO+5H2O。所以正确的检验方法是:取含有Fe2+的待测溶液少量滴入几滴KSCN或NH4SCN溶液,再滴入少量氯水或硝酸溶液,看溶液是否变红。
4、有关铁钝化的几个实验问题
实验一、在一只试管中先放入少量铁粉,再加入浓硝酸。现象是立即看到溶液变成棕黄色。原因是铁粉表面的氧化物和部分单质铁分别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了Fe3+。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两倍于浓硝酸体积的水,溶液中无气泡,因稀释溶液颜色变浅,因思维定势学生常认为本实验中的铁粉能与稀硝酸溶液反应。
实验三、将实验二中的混合物加热,无明显现象。稀硝酸不能破坏钝化膜,但学生却经常错误认为加热后钝化膜被破坏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四、将实验三中稀硝酸改为浓硝酸再加热,可看到溶液变成棕黄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学生由于受实验三的思维定势常认为本实验中钝化膜仍不能与热浓的硝酸反应。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