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年轻自由的生命,他们有蓬勃的朝气和灿烂的前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育的过程应当始终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感。弱化这一观念不仅减弱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案例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教书育人应该是最准确的答案。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现在一些教师却正在自毁形象。随便点击网上,就会发现许多体罚学生的“丑事”跃然眼前。
1、某中学的一位柴老师因知道了学生给自己起绰号—“菜包子”,便在课堂上让没喊过绰号的学生举手,而全班无一位学生举手,结果教师惩罚所有学生自扇耳光20记,造成全体家长起诉该老师的难堪局面。
2、某矿小学某班学生看演讲比赛因拥挤被大会批评,该班主任竞说学生这是厚脸皮的表现,要求每名学生用小刀将脸皮刮薄点,直到学生的脸变红了、流泪了、流血了。
3、某教师为惩罚有偷摸行为的学生竟然在其脸上刻上“贼”字。
4、《山东法制报》以“教师骂死女生犯下侮辱罪”为题报道了:重庆市实验学校15岁女生丁小婷,因上课迟到而遭到班主任恶意辱骂——“连坐台(指当妓女)都没资格”,该生不堪受辱,挑楼自杀,该教师被依法逮捕。
另外象倒竖晴蜓、相互打耳光、逼迫学生吃苍蝇、坐土飞机等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样“苦难”的学习生活,“冷漠”“暴力”的人际关系造就着一个个的双差生,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人数不断增加,更令人深感不安的是这种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
二、类型
从心理状态分析,教师实施体罚这一行为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情绪冲动
这类教师体罚学生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纯粹是因为情绪冲动的自然结果。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教师批评后学生竟然顶嘴,态度不屑以顾,教师顿时怒火中烧,生气得本能地一巴掌打过去……教师往往在事后为自己如此打了学生感到后悔沮丧,大都会自我谴责:我怎么这么不理智啊!
因为这种体罚不是教师有意为之,教师的行为是被自己过激的情绪所控制的,所以教师很容易失手对学生造成伤害。此类行为一般发生在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身上,他们血气方刚,易冲动,常常陷于感情用事的泥潭中,因打了学生而后悔,过后又难以克制自己,反反复复。
2、打击报复
这种体罚,是教师常常自认为所谓的“尊严”被学生伤害了,做老师的面子被学生撕破了,还有就是在工作上想争取的某些“名利”被学生拉了后腿了等等,因此对学生采取了暴力行为。教师的主观目的是很明确的,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是出于对学生的排斥和憎恨,通过对学生肉体的打击折磨,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和怒气的发泄。当一般的体罚行为达不到这些心理需求时,他们就会变着花样来加大体罚的力度。
这类教师要么师德低下,要么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缺陷与障碍,把自己对学校、社会或其他的不满以及烦躁、焦虑、压抑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很多时候,他们还会因此失去“理智”,做出在旁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虽然这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里只是极少数,但危害却是严重的。
3、武力震慑
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其骨子里崇尚“学生不打不成器”、“学生不打不怕你”的观点,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尤其是所谓的“屡教不改”时,他们就会采用“武力”,使学生尝到肉体上的疼痛,从而服从、屈服、害怕教师。
武力可以征服肉体,但征服不了心灵,反而常常是激怒了心灵.恰恰相反,教师应当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挖掘、雕刻、琢磨。
4、敷衍应付
这是教师敷衍应付“问题生”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手段,教师已不再考虑体罚的能否有效,反正只要“问题生”出了问题,就打,打完了就算是把“问题”处理完了。说得实际一点,这只不过是教师在向全体学生摆个“教育”的样子,搞个形式上的交代罢了。这类教师对“教育”不想有什么收获和突破,工作浮躁颓废,只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5、苦闷发泄
这种类型的体罚,既有教师情绪冲动的成分,更有教师心情忧愁压抑的阴影。比如一个学生因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而上课忘了带课本了,要是在平时,教师完全可以接受,提醒一下就好了,可恰恰碰上教师近来几天心情糟糕、心理忧郁,学生的这一小“问题”也就无辜地成了点燃教师“体罚”的“导火线”了——教师一把将学生拉出座位,用手指戳着他的脑袋骂了:“你的木脑袋哪儿去了,不带书你就不用上课了!”多数情况,学生都是出乎意料地被教师莫名其妙地“体罚”,很是迷糊地受到伤害。
在这类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般也会受到感染,变得焦虑不安、提心吊胆、忧郁、富有攻击性。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不及时改变,迟早会同化一些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也患上苦闷发泄的毛病……从这点来看,其结果的危害性更大。
三、危害
体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主要表现在:
(1)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体罚学生时,情绪往往很激动,动作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和伤害性。极端案例每每发生,它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体罚对学生生理上的危害易于发现,而对其心理上的危害一时不易被人觉察。其实其心理伤害比起生理上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同时体罚往往迫使学生屈服,容易使其形成许多不良的性格,如从恐惧导致自卑、懦弱、焦虑;从压抑、沉默导致执拗、孤僻、对生活失去乐趣,甚至悲观、厌世;从不满、反抗导致攻击、报复,形成刻薄残忍的性格等等。这种不良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影响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生活在学生社会化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完成的,尤其是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常常把教师的态度、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由于中小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当受到教师的体罚时,一般很少去体会教师体罚的动机,而往往只是关注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遭到多大程度上的否定。随着被体罚和变相体罚次数的增多,学生自我否定的成分也逐渐增加,这就很容易引发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产生强烈的社会否认感,形成扭曲的心理,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感到自己是可以随意被人侵犯的——尤其是当他在青少年时代就被他所尊敬的教师强化了这种意识,这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学校里,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景;一个被老师经常体罚、训斥的所谓“差生”,对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却大打出手,勒索他人财物。当他走向社会后,在强权面前他将卑躬屈膝,奴性十足,在弱者面前他将飞扬跋扈大耍威风,缺乏同情心,漠视他人的生命存在、报复意识强烈,把自己暂时的愉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美与丑颠倒,最终导致学生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中漠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后果是多么严重。
(3)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由衷地接受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面对教师的威严,学生不得不承受种种不合理的处罚。但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惧怕、反感和憎恨的心理,给本应和谐一致的师生情感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教师在动怒的同时还伴有讽刺、训斥,教师的这些言行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极易引发学生的愤恨和对立情绪,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从而破坏师生间的正常关系。那些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从当时的情境看似乎镇住了学生,解脱了自己的困境并维护了教师的自尊,但实际上却把自己从一个正面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敌视的对象。
(4)造成学生辍学,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一句空话。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无法体验到校园生活的幸福感,而被体罚的学生往往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是学生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为逃避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学生往往选择的是辍学,学生辍学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讽刺。
四、原因
之所以存在大量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其原因是复杂的,这既反映了我国长期历史所形成的法制落后,更深层次的表明当前教育的传统与落后,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是体罚学生的主要方面
1、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
《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是,这些法律条款并没有受到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第一,不学法、不懂法。很多教师反映,从没认真学习过教育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教师说:“这样打一下有什么关系?又没有把他们打得怎么样?”有的教师说:“体罚一下学生还不是为他们好,怎么是违法呢?”。第二,对“法”的认识存在偏差。80%以上的教师认为违反《刑法》是违法,而违反《教育法》则不算违法。显然,教师对“法”的认识仅限于法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而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则认识不足,因而对“违法”的理解也相当片面。教师们只强调自己的良好愿望,而忽视了体罚行为本身已违背了教育法规,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对教育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是导致体罚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不良的心理状况会成为体罚学生的原因。
教师的心理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有的教师就由于经济基础不好,以至于工作缺乏动力,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而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家庭负担重,觉得比较累,比较烦,上课有学生调皮就相当于火上加油;有的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工作业绩考核成绩显著,就对学生管“严”了一点;还有的教师由于年轻气盛、性情暴烈,不了解学生的特点而教育不得法,这也会使体罚学生的发生率增加。
3、学生行为过份,让教师只能亮出“绝招”。
中小学生中不少具有叛逆的性格。这类学生面对教师的善意劝阻、教育,不是虚心接受,而是自高自大,认为教师没什么了不起,所以就不顾及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一意孤行,还会煸动别的同学,影响班风,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督促、管束,无奈之下老师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教育方法--体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
(二)、“应试教育”普遍存在
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教师身上,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升学率的巨大压力迫使教师采取各种非正常的手段来对付学生。可见,“应试教育”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机制对教师产生的压力,是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的主要原因。“应试教育”的状况不改变,中小学校存在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予以铲除。
(三)家长对教师体罚学生显得无奈
他们认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这些家长可能自己都舍不得打自己的孩子,但看到教师体罚孩子,却不敢向教师提意见。因为他们担心向教师提了意见,教师万一不高兴,孩子第二天可能就被调到教室最后一桌与扫帚为伍,这不更害了孩子。
(四)学校领导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处理不到位
首先,有些学校领导认为:体罚学生的老师工作责任心都较强,是学校骨干教师,且教学效果好,只要不出大事,家长不来学校找麻烦就随他去。其次,少数学校领导认为,如果某个教师因体罚学生而受到处分,可能会影响其他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因为其他教师会误认为那个体罚学生的教师为了更好的教学成绩而受处分不值得,而且如果教师因体罚学生而受到处分的事被那个班的学生知道了,那这教师在此班级的威信就会下降,不利于这位教师今后在此班级开展工作,所以学校领导就对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暗箱操作。
五、对策
1.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
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等更应当反复强调,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此外,要清除教师思想意识中的封建残余以及旧的教育传统遗留下来的有害偏见,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从而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正因为如此,教师只有首先把握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别人。对于怎样“把握自己”的问题,我们应提倡“三自主义”:自省、自修、自律。自省,就是常常反省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有哪些不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自修,就是不仅要针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有目的的去学习,去改正和提高,还要不断地关心时事,留心外部世界的发展,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状态。自律,就是永远记住国家法律、学校纪律以及职业道德,端正自己的人格作风,在任何情况下有所不为。”
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设立教师心理咨询点,随时为教师提供服务。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造成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明天!
3. 端正办学思想,建立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为督促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学校应建立起配套完整并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要有能经常检查的、严格的工作制度,及时纠正教师管理中的一些不得当做法,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遏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与蔓延。
学校要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的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智力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决非仅是学习能力。“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无数种,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不同的智力,智力之间的组合,表现出个体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4、教育要充满爱心
什么是成功教育?,爱心加知识才等于成功教育,爱心是前提,没有爱心的教育,就如同没有烛心的蜡烛,就无法燃烧,无法照耀,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无生命的零件,可以任意摆弄,可以一个模具定千秋。教育的密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的爱强加给别人就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是对人不尊重,那些为达一时之目的而采取的过激方式都不是爱心的表现。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教学成绩是暂时的、可变的,而爱心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的不竭原动力,是塑造正确人生不可少的东西。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过其他形式。
5、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具有艺术性,方式多样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把奖励与批评两方面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惩罚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观点,惩罚不等于体罚,不是伤害,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越要惩罚,越要尊重。让我们记住泰戈尔的话:“不是锤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侯,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因此,我们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客观存在,促使我们对它的危害、原因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作深入思考。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问题的解决。只要端正办学思想,进一步增强学校、教师的法律观念,提倡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强化教育执法的监督,就能构筑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屏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我们教师行业的金科玉律。愿每一位教师牢记教育中永不磨灭的主题词:理解、尊重和宽容,最后还有一个“爱”字。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