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教师应精选例题与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新情景下的问题,真正体现“学中用,用中学”,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化学教学示例
在高三化学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设计了教学过程:
(1)化学新课的导入创设三个情景,引导学生探索。
情景一:展示FeCl3饱和溶液和Fe(OH)3悬浊液,观察颜色、状态,比较两者的差异,引入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三个概念,并强调两点:A、溶液和悬浊液是常见的分散系;B、溶液和悬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直径的小于10-9nm,而悬浊液中固体小颗粒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它的直径大于10-7nm。(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景二:展示NaCl溶液和Fe(OH)3胶体,观察颜色、状态,比较外部特征。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属于不同的分散系,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演示丁达尔现象的实验,使学生明确两者确实有差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景三:教师演示淀粉和NaCl混合液的渗析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Na+、Cl--可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不能透过。再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半透膜的原理,围绕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这一主线引出胶体的概念。
(2)化学知识间的自然衔接
在引出胶体的概念之后,学生普遍觉得胶体很陌生、很抽象,此时可简单介绍一些胶体知识的运用,提出三个问题:A、我们使用的钢笔墨水属于胶体,大家都知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就会使钢笔堵塞,这是什么原因?B、豆浆是胶体,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浆?C、血液也是胶体,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里取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什么?
这样拉近了“胶体”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胶体并不抽象,其实胶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化学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自然过度到胶体性质的教学之后,为突破本课时内容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层层铺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讲解布朗运动的原因时,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能否观察到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存在?
A、肉眼观察:看不到。
学生讨论:
B、低倍显微镜:还是看不到。
C、高倍显微镜:看到了。
多媒体演示→布朗运动的原因:胶粒小,受水分子撞击,
↓瞬间改变方向。
归纳小结→布朗运动是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在探讨电泳现象的实质时,可通过这样方式展开化学教学:
提出问题→若向胶体中通直流电,胶体粒子将如何运动?
多媒体演示→胶体粒子定向移动。
学生讨论→胶体粒子带何种电荷?
归纳总结→胶体带电的原因: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吸附离子而带电。
在学习胶体凝聚的方法时,可通过这样方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能否将Fe(OH)3胶体转变为Fe(OH)3沉淀?
教师启发→A、和电荷;B、加速胶粒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A、Fe(OH)3胶体中滴入MgSO4溶液;B、Fe(OH)3胶体中滴入H2SiO3胶体;C、给少量Fe(OH)3胶体较长时间加热。
归纳小结→胶体凝聚的方法:A、Fe(OH)3胶体中滴入MgSO4溶液;B、Fe(OH)3胶体中滴入H2SiO3胶体;C、给少量Fe(OH)3胶体较长时间加热。
四、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的感想和体会
1、要真正立足于发展,努力体现师生的发展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立足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等活动与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第二、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开放性的思维,也必然促进教师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拓展、观念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
2、要恰当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防出现讨论不起来或某些学生没有发言等局面,应该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全体学生受益。
3、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所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也只有这样的教与学才能共融互进。
4、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体现化学的实验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不仅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且同时又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景、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正实验方案,参与实验设计,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我们应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使中学化学教学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咸海: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
2、陈志刚:“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教学》,2003.1~2
3、潘玲:化学教学中的“五程序教学法”《广西教育》,2002.8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