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认知策略。语文认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它相当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它要求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腔、舌头的肌肉协调。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要求手部的小肌肉协调能力。这些在规则支配下肌肉协调运动的能力属于心理学上的动作技能。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需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
5.语文情感与态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小习得做人处世的价值标准;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语文知识,把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对立起来的。观点并不恰当。
关于语文知识,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我们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加以避讳,因为任何课程不可能没有知识,或者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没有知识的课程。语文课程同样如此,用不着怀疑。我们只是不赞成语文课程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等知识,因为事实证明,原封不动地照搬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所以我是一个“语文知识”的淡化论者,但淡化的只是旧有的、效果不佳的“语文知识”系统。但同时我又是“语文知识”强化论者,我主张应根据中小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规律,加强对语文课程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重构。所以语文课程的知识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知识,有没有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建构什么样的知识,对语文课程而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需要我们第一线老师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四、关于教师负担问题
陆老师提出的教师教学超时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我曾在不止一个场合提到,从送审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分量偏重。大家知道,高中新课程一个模块编一册教材,教学时间仅36课时。但现在一般都编到四个单元,4至5篇课文,涵盖听说读写,语文应用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等多个侧面。最多的一册送审稿,我没记错的话,是216页。所以,我部分同意一些教师说的,这事实上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增加了教师负担。因此,出现像陆老师谈到的一个现象,即教师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课件了事也不奇怪。如果排除教师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它至少部分地反映了有一些教材比较难教,教师对教材把握有困难这样的事实。所以有人讲,通过审查的语文教材,也并非不是没有缺陷的。话虽偏激,反映的也是实情。我曾从某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中选了两篇课文,让我的博士生——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郑桂华在她执教的班级试讲。应该说这是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教师是认真备了课的,但上下来学生却没有感觉。为什么?这就值得深思。
当然,作为一线教师,我希望大家多一点切切实实的教研,少一点热热闹闹的“科研”(有人认为教研即科研,我并不认同,这里不作展开)。当前教师做课题固然重要,也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在教学研究上多下工夫。不然的话,再好的理念也会在实践中走样变形。
不过,对陆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也有些看法。他说“叶圣陶、鲁迅、朱自清都担任过中学教师,那时并没有多媒体、网络、教参,也不存在课程改革,但是他们的课依然上得精彩。”我认为名师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而不是像今天一些地方搞一个速成的“名师工程”,授一个“名师”头衔那样获得的,所以才是大家公认的。但名师的形成也并不拒绝时代的新观念,排斥时代的新事物,这在叶圣陶、鲁迅、朱自清身上尤其明显。否则,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说:孔子当年没有学校教育,也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可他的教育水准今天谁能超越!
五、关于高考问题
陆老师谈到,当前社会上有股强大的应试教育势力,给新一轮课改造成巨大的压力,此话不假。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尖锐对立的确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但如果就此把课改的最终落脚点定位于高考,我觉得并不妥当。
首先,大家应该明确,高考是高校招生考试,其目的是为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依据,因而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用高考指导教学是不对的,还在于任何考试都是一种抽样检查,用考试指导教学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与择优选拔部分考生的高考目标具有根本的不同,甚至可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所以我们说高考从来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评价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参照考试。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就不应该坚持以高考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
其次,社会为什么要以高考胜负定英雄呢?个中原因十分复杂。除了社会有其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的惰性以外,我们教育体制和机制上也的确存在一些缺陷。有些同志曾尖锐地指出: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施已有十几年了,但为什么至今收效甚微?对于这一问题我觉得确有深刻反思的必要。有人说,素质教育是需要走进学科、走进课堂的,而我们过去却表面文章做得多,或者只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专家的报告这一层面。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关键在于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刻性和艰巨性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性原因,认识还很不够。第一,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挑战的应试教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具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管历代的考试内容如何,人们都普遍认为以考试制度选拔人才较之世袭制度要优越得多。正因为传统文化有其深厚的积淀,所以对它的消解并不能像政权的更迭那样,可以采用革命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第二,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尚未确立,加大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度。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普通老百姓认定:较之其它形式的教育体制和机制,高考制度是目前最可以接受的制度,原因在于它公开、公正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