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595—88828977
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近五年来,初中语文课本三易其主,主要也是为了选择更适合学生能力提高的文本。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是教育家、学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而编写的,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如何充分的应用教材,合理的利用文本,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呢?
老师没有教材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教材无从就学。但在现行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第二课堂的引入,加上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抨击,导致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对课文文本的不重视和对其价值认识的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丢开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利用,走进了文本教学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一、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一切艺术形象总是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加工,渗透着作者浓烈的“情”的,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激起感情上的浪花,并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读”中受到心灵的触动。朱自清的《背影》、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于莉的《小巷深处》等文章都是言亲情的名篇,这些文章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感情,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理解课文,而且也能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这样就起到的一石二鸟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诚然一节好的语文课,是学生读的课,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阵地。因此在语文课上,我就比较重视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悟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受到心灵的震动。只有有感情的读出了文本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才可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苏轼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种情感的体验,往往要通过读者反复的读,反复的咀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要多读,从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用意。
在教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就让同学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让同学们“想一想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自己并示范读了一句,结果学生有意见了:“第一段,有几句对话朗读时,语速应该快些,语调要提高一点。如‘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给你!’句,‘但有’后要停顿一下,‘还’要重读。因为我鲁提辖是一个粗野的人,说话自然就是大噪门,而且他又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而‘还’又正体现他的大方,不会少人钱的,所以‘还’要读重一点。”只有让学生有效地朗读课文,他们也才有如此精辟的理解、感悟,文本中的人物也就跃然纸上。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在读中一定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古人读书时,大都会摇头晃脑的读,他们其实就是徜徉在书中的感人的言语中,被文本完全陶醉如入无人之境。在教学中我也尝试让学生也这样摇着头,晃着身子诵读课文,让他们也感受古人的诵背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课堂教学是何等的荒谬。
二、在品析中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只有认真揣摩文字的表达,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体会作者的深意。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中就提倡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写作的手法,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如朱自清《背影》作者着力描写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外貌,尤其几个动词“探、穿、攀、缩、倾”的刻画,既有手的动作,又有脚的动作,整个形体刻画得十分精细。这几个动词及外貌描写的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更让人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我们只有细细赏析这些词语,慢慢品赏,个中滋味才能感觉得到。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略课文,找出最感人的画面,自己点评;在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后,精读描写背影的一段,反复诵读,并注意画出最感人的词语;接着对这些词语作进一步的赏析;最后则延伸要求学生进行有关父的动作或外貌的描写 。
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我认为应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在胸中细加比较”,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一些名家名篇,语言凝炼优美,字字珠玑,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词句作细致品析,让学生感受文本美的语言,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一句一句的朗读,一字一字的分析,抓住重点词语的体会,领略到作者用词的意途。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那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鹤群》中“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等句子及句中运用的修辞,通过引导学生轻读品味,对每句每个词的细嚼,发现不仅意思恰如其分,而且语音也轻柔和美,真是让人叫绝。
在文
高中各年级课程推荐
|
||||
年级
|
学期
|
课程名称
|
课程试听
|
|
高一 |
高一(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 | ||||
数学拔高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一)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中专项突破课
|
语文写作 | |||
英语阅读理解 | ||||
英语写作 | ||||
英语完形填空 | ||||
物理功和能量 | ||||
高二 |
高二(上)、(下)同步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数学(期中串讲) | ||||
数学(期末串讲)(理) | ||||
数学(期末串讲)(文) | ||||
化学 | ||||
生物(一) | ||||
生物(二) | ||||
生物(三) | ||||
地理 | ||||
历史 | ||||
政治 | ||||
高三 |
高考第一轮复习
|
语文 | ||
英语 | ||||
数学(理) | ||||
数学拔高(理) | ||||
数学(文) | ||||
数学拔高(文) | ||||
物理 | ||||
物理拔高 | ||||
化学 | ||||
生物 | ||||
地理 | ||||
政治 | ||||
历史(韩校版) | ||||
历史(李晓风版) | ||||
高考第二轮复习
|
数学(理) | |||
数学(文) | ||||
英语 | ||||
物理 | ||||
化学 | ||||
地理 | ||||
高考第三轮冲刺串讲
|
语数英串讲(理) | |||
语数英串讲(文) | ||||
物化生串讲 | ||||
史地政串讲 | ||||
高考试题精讲
|
数学(理) | |||
英语 | ||||
化学 | ||||
物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理) | ||||
2021高考研究2021高考策略(文) | ||||
Copyright © 2005-2020 Ttshoppi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 |
云南省公安厅:53010303502006 滇ICP备16003680号-9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